前一篇 | 后一篇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团队:雪域之巅的追光者
作者: 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党总支            发布时间:2025-11-12 16:24:18

扫一扫阅读

 

在“世界屋脊”之上,有一群中国科学家正以无畏的身姿,向揭示宇宙起源奥秘发起冲击。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AliCPT—1)成功建成并实现“首光”观测,清晰捕捉到月球和木星在150GHz频段的辐射图像。这迈出的关键一步,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原初引力波探测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实质性突破,更在海拔5250米的“生命禁区”,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铮铮誓言,谱写出一部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的壮丽诗篇。

挑战“生命禁区”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是我国首个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旨在通过探测原初引力波揭开宇宙起源的神秘面纱。该实验由高能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16家科研机构,在西藏阿里地区海拔5250米的山脊上开展。

这里是离天很近的地方,也是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生命禁区”。高原稀薄的空气、强烈的紫外线、极端的天气,给科研人员带来难以想象的挑战。强烈的高原反应时常让人出现头痛、心慌、睡眠困难、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然而,低水汽含量带来的绝佳观测窗口,是探寻宇宙最初“涟漪”的珍贵机遇。面对极限挑战,项目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扎根于此,用身体丈量高原的极限,用意志对抗自然的严酷,只为在最纯净的天穹下,守候那穿越138亿年时空的原初信号。

破壁前行 自主攻坚

2014年,高能所研究员张新民团队提出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2016年底项目正式启动。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科技部的支持下,经过8年的研制和建设,2024年11月20日,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最后一块“拼图”——接收机从大洋彼岸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运抵北京首都机场。

为了保证接收机安全、顺利运抵阿里观测站,项目团队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运输方案,同时指派团队中的王国峰和齐磊两位党员驱车押运。他们提前勘察路况,每日破晓前启程,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翻越唐古拉山,历时8天,全程4800多公里,最终将接收机15个包装箱安全护送到观测站。

然而,在国际科技合作环境波谲云诡的背景下,团队面临美方团队无法到场、拒绝提供技术支持的困局。这些缺乏图纸和说明书、被拆分在15个巨大包装箱中的精密部件,对于第一次开展原初引力波实验、从未见过完整接收机的中国团队而言,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是等待希望渺茫的外援还是自力更生?高能所阿里项目经理部作出了艰难而果决的选择——独立自主、攻坚克难。

于是,团队迅速组建“破晓5250突击队”,下设8个专业小组,涵盖机械、低温、电测、标定、质保等全链条。没有经验,就摸索前行;没有外援,就群策群力。突击队队员们充分讨论,集体决策,将复杂的安装调试流程拆解到每一个螺丝钉、每一条线路,反复推演,周密部署。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意志上的胜利,彰显了中国科学家抢占科技制高点“不信邪、不服输”的硬核担当。

奉献之光点亮征途

2025年1月初,这支斗志昂扬的队伍前往观测站执行接收机安装调试任务。在海拔5250米的观测站,气压只有约平原地区的一半,稀薄的空气让人喘不过气。为保护队员的健康,出发前所里建议每天在站工作时间不超过6小时。可到了现场,为保障进度,队员们主动延长工作时间,有时甚至一天工作超过12小时。出现高原反应,大家就吸会儿氧,然后背着吸氧机继续工作。

突击队指挥兼队长由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党总支书记、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项目经理刘聪展担任。在组织突击队各阶段工作时,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最终确保望远镜安装调试工作按照既定计划顺利完成。调试工作接近尾声时,刘聪展因急事需返回北京。出发前夜,他仍与队员调试设备直至次日凌晨5点多,困了就在观测大厅席地而睡。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拼命时,他表示:“亲眼看到设备正常运行才安心,在酒店反而睡不踏实。”

老党员辛忠学作为机械技术组的骨干成员,在整个安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接收机安装阶段,他收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但他深知,安装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一刻也耽误不得。下站短暂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后,他收起悲伤情绪,毅然决然地返回观测站继续工作。

李雅琼是项目组从国外引进的优秀人才,是突击队青年骨干成员,承担着模块安装、望远镜系统联调以及数据判读等重要任务。在站期间,她遭遇严重高原反应叠加感冒,持续多日剧烈咳嗽,同事们都劝她下站休养,但她以“‘首光’观测在即”为由婉拒了。实现“首光”观测后,李雅琼返回北京检查身体,才发现因长期剧烈咳嗽已造成4根肋骨骨裂。

舒诗博是突击队青年骨干成员,也是入党积极分子,负责接收机恒温器系统的安装工作。恒温器是接收机的“骨架”,为核心探测器提供约0.3开尔文的工作环境,是后续进行“首光”观测的基础。在站期间,舒诗博背着鼻吸式制氧机,有时钻进接收机底部的狭小空间接线和拧螺丝钉,有时爬上人字梯安装接收机上端组件;白天在站安装,晚上梳理熟悉第二天的工作内容,守住了既定的安装计划时间节点,为后续开展调试和“首光”观测争取了时间。

刘洋作为科学数据分析组的骨干成员,始终以敬业精神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出发上站时,家中刚迎来新生命仅一周,他告别妻子和襁褓中的孩子,投入紧张的数据分析和解读工作。

后勤保障工作关乎团队的战斗力。吴帝作为后勤保障组组长,始终把科研人员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站上氧气瓶只剩半瓶”“纯净水快没了”“方便面库存见底”……无论何时,只要科研人员有需求,吴帝必有回应。有一次,柴油发电机突发故障,电瓶损坏急需更换,他带队连夜赶往狮泉河镇采购,返回观测站后一直抢修至凌晨。

突击队队员平均年龄39岁,党员占比52%。这支以党员为先锋、青年骨干为主力的队伍,在极端环境中将“老西藏精神”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没有抱怨,只有担当;没有退缩,只有向前。支撑他们的是心中那团为抢占科技制高点、探索宇宙未知而熊熊燃烧的信念之火。他们相信就算凭自己的力量,也能出色、高效地完成安装调试任务,早日实现“首光”观测。

AliCPT—1“首光”观测的实现,不仅是一组珍贵的科学数据,更是信念、勇气和奉献精神的见证。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的征程才刚刚开启。这支无畏的团队将继续怀揣对科学真理的炽热追求和对国家使命的无限忠诚,在雪域高原之巅,向着更深邃的宇宙奥秘发起一次又一次更英勇的攀登。他们的足迹,不仅镌刻在海拔5250米的冻土上,更将铭刻于人类认知宇宙的伟大进程中。

突击队队员赴狮泉河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

突击队队员参观孔繁森事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