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好优良作风学风的践行者
——读《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有感
发布时间:2025-11-12 16:24:18
|
郑默 | 过程工程所副研究员
选择无处不在,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在于能力,而在于选择。院士要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先锋,是周光召的选择;为中国睁开一只眺望宇宙最深处的“天眼”,是南仁东的选择;宁可低头求土、不愿仰面求人,是张肇骞的选择;科学家应有科学家的风骨,是郭慕孙的选择。这些选择既遥远又日常。面对研究方向时,是追逐热点还是甘坐“冷板凳”?处理实验数据时,是美化结果还是坚守真实?参与项目申报时,是夸大其词还是实事求是?翻阅《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我看到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一个个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选择的同行者。他们让我坚信,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选择成为怎样的科研工作者,决定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周默轩 | 科学史所助理研究员
李俨与钱宝琮两位先生的高尚品格与学术精神令我深受感动。李俨先生一生清正廉洁。一次被匪徒绑架时,因他衣着朴素、生活俭约,最终感化了匪徒,折射出他淡泊名利、以德立身的学者风范。他不仅无偿向国家上交珍贵文物,还坚持搜集中算史料,守护古代数学文脉。钱宝琮先生面对女儿求职未果,拒绝利用私人关系,坚持教育公平的底线。年老清苦之际,他婉拒组织照顾,一心为公。在教学中,他平易近人,以宽厚之心扶持青年成长。两位先生不仅是中国数学史研究的奠基者,更是科学家群体中道德与学问并重的典范。
李刚 |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老一辈科学家的治学精神。翻开《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张存浩院士的事迹为我树立了看得见、学得来的精神标杆。他在科研路上多次改行,成为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一生将“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躬身为桥”的育人情怀和“诚信治学”的科研态度融入血脉,让我明白良好的科研作风学风是科技创新的“根基”与“生命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践行这一精神,鼓励科研人员勇挑重担,专心致志勇攀科技高峰。
肖凯 | 烟台海岸带所研究员
读完张彭熹院士的事迹,心潮难平。那句“只想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活着”的朴素誓言,彰显了科研工作者最真挚的坚守。脚套布袋、盐水泡血,他仍俯身采卤;数月不洗脸,却把中国盐湖的“藏宝图”一笔笔刻进国家版图;身患重病,同行调离,他仍守着“冷板凳”,像盐晶一样扎根高原,把病痛、孤寂、缺氧都嚼碎,化为“只为西部做点事”的朴素执念。张彭熹院士去世后,亲属将抚恤金悉数捐出,用奖学金点亮后来者。他把“正直”二字写进了家风,也写进了科学征途。我将以正直与坚守之心,扎根海岸带科学研究,雕刻祖国海岸线的华美篇章。
李晓宇 | 东北地理所研究员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和一篇篇平凡又感人的故事,让我深刻了解科学家背后的日常。胸怀大义、目光长远、艰苦朴素、平易近人、淡泊名利、清正廉洁,对待科学严谨、厌恶虚荣奢华,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共同特征。他们专注研究领域,解决国家之需,舍小我为大我,浓厚的家国情怀铸就了不朽丰碑。我曾有幸在刘兴土先生身边工作10余年,更加深刻体会到先生生活朴素、为国家节省科研经费的大家风范和始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精神。先生们的格局之大、胸怀之广,是我辈勇往直前和勇攀高峰的榜样和动力。
黄姜卿 | 上海技物所副研究员
书中没有宏大的理论,满是老一辈科学家工作生活的细节:汤定元院士数十年如一日深耕半导体物理,将“冷板凳”坐热;南仁东先生二十年磨一剑,将毕生心血凝铸成“中国天眼”……诸多鲜活的事迹让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日常实践。科研从来不是追名逐利的捷径,而是脚踏实地的坚守。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执着、对待数据的严谨,正是当下我们需要传承的科研底色。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我愿以他们为榜样,发扬上海技物所“无中生有 实干见物 多域赋能”的“红外精神”,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把每项实验做扎实、让每组数据更精准,在追逐光的同时,努力靠近光、成为光和散发光。
金利民 | 上海高研院正高级工程师
合上书页,王祖望先生的形象依然清晰、高大,他用一言一行,把“科研人的不变初心”写得格外动人。作为所领导,他展现出“放得下”的豁达胸襟。面对学术“帽子”,他始终淡然,放下建强组的机会,把全部精力投入研究所改革和发展。他明白,研究所的未来不是个人的成绩单,而是整个科研事业的薪火相传。他把机会、荣誉、办公室、分房名额让给后辈,在职称评定会上为打破论资排辈的桎梏“拍桌子”。他对人才的珍视,是在为科研事业“抢未来”。真正的崇高从不在名利里,在为集体着想的每一次选择里,在为后辈铺路的每一个细节里。
曾晗 | 南京古生物所副研究员
老一辈科学家为探明祖国资源,以不畏艰险、严于律己的过硬作风,甘于寂寞、潜心科研的扎实学风,身体力行,以脚步丈量神州大地,用坚守书写科研赤诚。刘东生耄耋之年仍勇登青藏高原,施雅风毅然填补我国山地冰川研究空白,吴征镒系统摸清中国植物资源家底,刘瑞玉艰辛踏遍万里海岸探明海洋生物,彭加木找寻重要矿产最终献身罗布泊……作为新时代的野外科考工作者,我们拥有比前辈更好的物资保障,更应传承与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在野外实践中坚守科技报国的初心,深入研究并守护好祖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努力抢占地层古生物领域科技制高点,将科研成果书写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再立时代新功。
杨西斌 | 苏州医工所研究员
学习《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钱学森、王大珩、郭永怀等学术巨匠的形象跃然纸上。令我动容的,不仅是其仰望星空的站位高度,更是其脚踏实地的无私奉献。他们心怀“国之大者”,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他们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以高尚与纯粹的人格让“科学家”三个字充满人性的温度。老科学家的精神之光穿透岁月,照亮苏州医工所生物医学工程的探索之路,提醒我们“顶天”是探求生命科学奥秘的纯粹初心,“立地”是甘守实验台的执着恒心。前辈之风,山高水长。苏州医工所当循着这束光,既仰望星空,亦扎根泥土,将成果书写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广阔天地。
张伟 | 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研究员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不能没有自己的祖国”,这是书中葛庭燧院士一生坚守的信念。他醉心科研,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工作环境,携全家冲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扎根艰苦基层,屡次捐出万元巨资助困扶危,自设基金为同仁纾难。他把一生献给科研,把一颗心献给祖国,毕生坚守科研人的责任与风骨。在抢占科技制高点征程中,葛庭燧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犹如一座精神灯塔,爱国是科研事业的指路明灯,奉献是科学精神的底色。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将在核聚变研究中高擎这把精神火炬,将爱国情怀与无私奉献精神融入重大攻关任务,在科技强国建设征程中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谢建军 | 广州能源所研究员
合上沉甸甸的《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沈允钢院士为祖国服务、叶叔华院士做好本职工作、杨承宗先生踏实做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位科学家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而朴素的科学家精神:以国家需求为使命,以实干为荣。作为一名一线科研人员,我深刻体会到科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岗位的坚守都至关重要。在协同攻关中,个人微小的努力终将汇聚成研究所的进步与中国科学院的发展。面对浮躁的环境,老一辈科学家的箴言时刻提醒我:专注实验与报告,把小事做好,回报祖国。未来,我将继续脚踏实地,专注于新兴固废的高值循环利用,以行动践行科学家精神。不为名利,只为责任;不求喧嚣,只求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