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
发布时间:2025-11-12 17:29:11
|
张大煜:养成从严从实的科学态度
物理化学家、我国催化科学先驱者之一张大煜在工作中对年轻一代要求十分严格,要求他们勤俭科研、爱惜仪器设备,操作要专心仔细,记录要详细严谨,数据要及时归纳整理,在实验室不要嬉耍打闹,保持实验室的清洁整齐等。张大煜常说,从事科学研究,养成从严从实的科学态度,树立严肃、严密、严格的良好学风是非常重要的。
张大煜十分强调数据的重要性。他说:“我们搞应用研究的,科学实验是找到客观规律、求证真理的依据和基础,一定要重视每一个实验数据。它会得出正和负两种结果,这都是宝贵的,数据一定要准确、可靠,要严格对待、严格处理,它关系到研究成果的成功与否。”
张大煜每天晚上到实验室,既具体指导大家做实验,也帮助整理数据。倒班做实验的同志倘若漏记一个数据,一定会受到张大煜的严厉批评。
应崇福:严谨治学 大力培育人才
在学生的培养上,超声学家应崇福一直以严谨严厉著称。一名学生在选定论文题目时涉及一种材料的磁导率,认为只是方案论证,没必要为这个数据花费过多时间,就根据书上提供的相近材料的磁学参数下了结论,认为该材料的磁导率“肯定”不会大于某某值。应崇福看到后很生气,当着几位老师和学生的面,严厉地批评了这名学生:“哪里来这么多‘肯定’,凡事都要亲自去做,说话一定要有依据、有出处,不能想当然。你的思维方法有问题,回去马上做实验!”后来,学生按照要求补做了实验,实测到的数据确实与原来估计的有差别。
应崇福非常注重为年轻人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在课题组发表的论文中署名,在申报奖励时也列上学生的名字。他还指导选派了一批学生出国进修,鼓励年轻人多参加学术交流。参加会议前,他组织学生们试讲学术报告,并在报告的内容、次序、详略以及演讲的语速、用语、手势等方面,提出许多详细、具体的意见。
汤定元:科学研究必须讲科学道德
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学科和红外学科创始人之一汤定元敢于直言,针砭时弊。1982年,他在发表的《科学研究必须讲科学道德》一文中指出,研究所要出成果和出人才,需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需要一套能防止或解决共事者之间矛盾的行为规范,即科学道德规范。1986年,他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人写信,指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认为领导同志要真正了解科学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了解基础研究的作用,把科研经费放在受重视的地位。
面对科学界发生的抄袭、造假事件,汤定元赞成“重罚”:“要有严格的监督制度,谁一造假马上就会被发现,然后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才能渐渐杜绝这种不正之风。”不过,在重罚之外,更关键的是调整心态。他认为:“这些抄袭、造假,有些是利益驱使,有些是因为急求成绩。其实,科学是靠积累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出成绩,尤其中国科研领域的底子薄,别动不动就讲要超越式发展,得一步步来。”
郑儒永:科研工作者最应该习惯吃苦
真菌研究离不开显微镜。真菌学家郑儒永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伫立在显微镜前,专心致志地做研究。然而,因为常年忘我工作,郑儒永被检查出患有骨质疏松和腰椎半滑脱症。2004年,为了治病,医生在她的脊柱上“钉上”钢柱和钢钉,并带来一个坏消息:从此以后,她每天最多只能坐1小时,其余时间最好卧床休息或者保持站立。此时的郑儒永已经73岁高龄,本可以选择回家休养,但她放不下热爱的科研事业,毅然选择回到实验室、回到显微镜前。她每天站着工作8个小时,这一站就站了15年。
对此,郑儒永却不觉得辛苦。在她看来,科研工作者最不应该害怕的就是吃苦,最应该习惯的就是吃苦。在身体抱恙的情况下,郑儒永仍然坚守在科研一线。除此之外,她还悉心培养了数十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等,为我国真菌学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面对同领域的青年研究者和后辈,郑儒永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们审改文章和项目报告,解决科研难题,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传播科研经验,托举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