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海所临时党组织:抢占深海科技制高点的强劲引擎
作者: 通讯员 郑丽平 发布时间:2025-11-12 15:52:29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聚焦大深度海洋,以载人深潜为引领,积极开拓深渊科学研究新疆域,全力构建深海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全海深作业融合性体系,致力于打造国家战略深海科技力量。在这一征程中,深海所党委始终坚持把党旗插在重大任务一线,充分发挥临时党组织独特的组织优势与强大的凝聚力,先后在科考现场、船改现场等重大任务现场设立60余个临时党组织,为抢占深海科技制高点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优化组织架构 夯实深海探索根基
灵活组建,凝聚核心力量。深渊科考、深潜任务以及船舶建设项目等,往往涉及众多领域,参与单位繁杂,协调难度超乎想象。深海所依据任务特点和参与单位情况,灵活成立临时党委、临时党总支或临时党支部,临时党组织负责人经所党委批准确定,委员人选覆盖各关键单位与重要部门,临时党组织工作及时向所党委请示汇报。在“奋斗者”号海试、“探索三号”建造等重大任务筹备阶段,迅速组建临时党委,明确牵头单位负责人为临时党委书记,各相关单位核心骨干为委员,夯实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有效打破单位界限,践行“没有单位,只有岗位”的理念,促进大团队合作。
细化管理,延伸组织触角。为实现党组织的全面有效覆盖,深海所针对不同任务类型,设置相应的管理体系和专业工作组。在航次任务中,除常规党组织架构外,组建多个专业工作组和管理委员会;在工程项目中,设立有针对性的工作小组。例如,在“奋斗者”号海试现场,组建甲板、轮机、实验等部门管理体系及安全、卫生、伙食等专业工作组;在“探索三号”项目现场,设置 6 个专项工作技术攻坚队和两个管理工作小组,将工作任务明确到单位、落实到组、分解到个人,完善组织执行体系,使每个工作组都成为坚实的战斗堡垒。
创新工作机制 激发深海探索活力
信息互通,打破沟通壁垒。面对参加单位多且互不隶属、信息流通不畅的困境,临时党组织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双渠道信息共享平台。线上借助管理软件,实时更新工作进度、技术难题、资源需求等关键信息,确保信息同步;线下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各小组负责人汇报工作进展,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在“奋斗者”号海试现场,每日向岸上主要管理单位发送航次日报,共同商讨问题,每日19时召开工作例会复盘并规划下一步工作;在“探索三号”项目现场,及时召开会议,统筹协调各参建单位开展工作,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发挥多单位融合创新与协同创新作用。
激励驱动,提升工作效能。临时党组织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设立活动阶段性成果奖励和突出贡献奖。对表现出色的团队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表彰,同时将党员在项目中的表现与党内评优评先挂钩。在“探索三号”项目现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表彰先进管理技术班组、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工作者。在深海所年度考核中,“探索三号”相关团队获得所年度重大成果与重大任务贡献奖励,部分党员荣获优秀党务工作者、“深海之星”等称号。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团队成员积极性高涨,主动攻克难题,推动各项任务高效完成。
人才培养,锻造深海尖兵。在重大任务中,深海所为青年人提供成长平台,将其放在重要岗位历练,培养出能指挥、能科研的青年人才。在多年的重大航次任务中,深海所培养了众多“80后”领导干部,为科研事业持续发展储备了坚实力量,多名航次现场指挥员已成长为科研部门或国家重大任务负责人。
强化思想引领 凝聚深海探索力量
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临时党组织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开展专题党课、主题教育等活动,提高成员的政治站位和使命担当意识,从思想上为任务完成提供强大动力。在工作遭遇重大挫折时,党员凭借坚定信念,积极带头寻找解决办法,稳定团队情绪,带领全体成员共渡难关。在一次设备突发故障导致科考作业中断的情况下,党员们迅速组成抢修小组,连续奋战数小时,成功修复设备,保障了科考任务继续进行。
文化建设,营造奋进氛围。注重培育深海特色文化,倡导“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担当精神、“没有单位,只有岗位”的协作精神等,倡导团队成员人人担当、个个争先。通过设计制作纪念文化衫、创办《深海探索》《探索者》期刊、开办“深海科考讲坛”等活动,努力营造互相信任、互相依靠的团队氛围。在“探索三号”项目技术攻坚中,攻坚队队员在党员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
(作者系深海所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科研人员回收“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