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思想破冰引领科研体制改革突围
作者: 张鸿翔 发布时间:2025-11-12 15:52:29
|
自履新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党委书记以来,我深感肩负的使命之重。身处生物医药与健康科技发展的最前沿,面对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迫切要求,如何有效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动能,是我始终思考的核心命题。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科研组织模式的深层次变革,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破冰。唯有解开思想的扣子,才能迈开改革的步子。因此,我们探索性地将思辨性讨论作为关键抓手,着力以思想破冰撬动机制改革,实现党建与科研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广州健康院特色的“双促双进”之路。
初来伊始,为精准把脉基层党支部工作难点,广州健康院党政领导班子合力分组调研一线党支部和科技骨干,发现广州健康院拥有深厚的科研积淀和全链条、成建制的创新团队。但在新形势下,传统的科研组织模式、评价激励机制、协同攻关方式,与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相比仍显滞后。少部分科研人员对新的战略目标理解不够深、对改革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制度创新的价值边界把握不清。党支部在组织动员、思想引领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激活,党建与科研的“两张皮”现象尚未完全消除。这些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思想认识的桎梏未能完全打破,党建对科技攻关的政治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彰显。这既是制约我们攀登科技高峰的“绊脚石”,也是我作为党委书记必须着力解决的“主战场”。
基于此,我们确立了“以思想破冰为先导,以机制改革为依托,以强化政治引领为灵魂,以提升建制化攻关能力为目标”的工作思路,系统谋划,精准发力,通过四个关键环节的贯通联动,推动科研组织模式改革走深走实。
思想破冰是前提:系统谋划 筑牢政治引领根基
我始终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高度认同,就不会有行动上的高度自觉。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首要任务就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凝聚起服务国家战略的最广泛思想共识。
“关键少数”引领,强化政治担当。在推进“深入贯彻党纪学习教育 严明岗位工作纪律”专项工作中,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三项制度”改革虽是“小切口”,却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撬动科研组织模式系统性变革的关键支点。作为党委书记,我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带头深学细悟国家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系列部署及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意图,在党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党支部工作会议上率先谈认识、讲体会,引领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深刻把握改革的政治内涵与战略价值。
全员覆盖浸润,凝聚改革共识。我们坚持“‘关键少数’带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精心策划并开展系列学习研讨活动。我带头作专题党课和主题宣讲,深入解读国家战略布局与广州健康院使命担当,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系统阐释改革政策背景与核心内涵。各党支部聚焦“抢占科技制高点”“讲纪律、促攻坚”“学精神、强作风、促攻坚”等主题开展大讨论。党委委员主动“送学上门”,与科研骨干、青年人才面对面座谈交流,引导科研人员自觉跳出“小我”局限,将个人科研兴趣融入国家战略需求。
通过多层次的宣贯引导,科研人员认识到,改革不是束缚,而是赋能;抢占科技制高点不是空谈,而是每个广州健康院人肩负的时代使命。最终,全院上下对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与战略路径达成高度共识,为后续深化改革及科学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思辨明理是抓手:创新载体 激发思想碰撞活力
思想共识初步形成后,如何将宏观的战略目标、抽象的制度条文,真正内化为科研人员的行动自觉和价值判断?我认为,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宣教效果有限,必须创新载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为此,我们大胆引入思辨性辩论,将其作为深化理解、凝聚共识的“催化剂”。
精准设置辩题,直指改革痛点与科研前沿。我亲自参与方案制定和辩题审定,确保其紧扣院所改革的核心要义和科研实践的前沿挑战。初赛中,10个党支部围绕机制落地的痛点展开交锋:谱系建设党支部与管理党支部围绕“弹性工作制利弊”激辩,聚焦如何在保障科研自主性中强化团队协作;数字中心党支部聚焦“人工智能给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利与弊”,引导大家理性审视技术红利与伦理风险的双重性;谱系中心党支部联合其他党支部讨论“基因检测普及与隐私保护”,探索创新探索与社会责任的边界;医药所与再生所党支部则将转基因监管、异种器官再造伦理等极具前瞻性的议题带进赛场。这些辩题源于科研一线,直指改革核心,有效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9场初赛覆盖270余人次,实现跨学科、跨党支部联合组队,党支部参与率达100%。
决赛升华思辨,叩问改革内核与价值导向。决赛阶段,我们精心设计更具深度的辩题,围绕“科研组织模式选择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引导大家深度思考:在大科学时代,个体的“好奇心驱动”如何更好地融入团队的“使命感召唤”?如何通过组织模式创新,实现个体创新活力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完美协同?围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技术的利弊”,深刻警示技术开发必须同步构建坚实的伦理框架,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明确创新的价值边界。激烈的辩论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研伦理洗礼。
锤炼组织堡垒,明晰行为规范与价值红线。这场思辨盛宴,极大地锤炼了党支部的组织力。从选题破题、资料搜集、团队磨合到赛场交锋,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贯穿始终。广大职工通过深度参与或观摩,跳出了对制度的表层认知。在正反观点的激烈交锋中,大家深刻理解了制度条文背后的深层逻辑、价值考量和行为边界。辩论赛场成为明晰“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如何平衡个人自由与组织规范及创新探索与伦理责任讨论的生动课堂。通过思想碰撞,红线更加清晰,价值导向更加鲜明,科研人员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组织重构是保障:健全机制 赋能建制化科技攻关
思想上的破冰和组织上的思辨,最终要落脚到制度机制的优化重塑,为科研攻关提供坚实保障。党政领导班子的作用,就体现在通过顶层设计,将思想共识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
重构体系化组织模式。我们在重构二级科研单元架构基础上,同步优化党组织设置。单独设立谱系建设党支部,为重大任务单元选配管理型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强化党组织在科研攻坚中的政治引领与组织保障。我牵头成立青年理论标兵小组,亲自审定年度计划和参与关键活动,担任青年成长导师指导“关键小事”调研选题,推动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
重塑疏导型制度体系。我们以“支撑高强度科技攻坚”为目标,秉持“改堵为疏、分类施策”的思路,组织专题汇报会议,深入研究分析,系统梳理全院194项规章制度。截至目前,新建制度31项、修订完善72项,着力破除束缚创新的条条框框,构建起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疏导型制度环境,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强化重大项目牵引。党政领导班子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主导出台自主部署重大项目管理办法,聚焦抢占科技制高点目标,筹集3000万元精心布局两类重大项目,即前沿探索类和重大需求类,力求以重大项目汇聚一流人才、锻造一流团队,有力推动科研模式从“游击队”向“大兵团作战”转型,加速了体系化建制化攻关能力的培育。2025年5月至7月,广州健康院自主部署重大项目“mRNA成药关键技术体系构建”成功获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并正式启动。
优化激励与育才机制。我们推行目标管理与KPI考核,提升管理效能。构建了导向型绩效分配制度,突出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向抢占科技制高点贡献、向标志性成果产出的“四个倾斜”。出台一揽子人才政策,聚焦科研团队整体效能评价、高层次人才精准支持、青年人才托举培养,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全面提升体系化作战能力。
“双促双进”是目标:深化融合 彰显党建引领效能
经过思想破冰、思辨深化、机制重塑的系统推进,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党建与科研呈现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改革意识深植科研血脉。通过顶层设计奠基础、精准调研把脉搏、创新辩论聚共识、迭代制度固长效,这场以思想引领开路的改革,真正融入了科研实践的肌理。改革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是源于内生共识的集体行动。
政治引领在科研中凸显。一场场思辨辩论,不仅是制度宣贯的载体,更是强化党对科技工作政治引领的生动实践。它有效引导科研人员深刻理解“国之大者”,自觉将科研选题与国家战略需求对标,将个人价值实现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截至2025年7月,广州健康院新立“白名单”项目数及留所经费同期增长显著,其中白名单项目留所经费占比89.8%,同比上升47.93%。党支部在组织思辨、凝聚共识的过程中,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得到极大提升,成为引领科技攻关的坚强堡垒。
科研组织模式启动焕新。思想破冰有效推动了科研组织模式的重构。科研人员的主责主业意识显著增强,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从关注个体项目到投身体系化攻关。跨学科、跨团队的协同更加顺畅,应对国家重大挑战的“大兵团作战”能力正在形成。党建工作的“软实力”有效转化为科技创新的“硬支撑”。
面向未来,广州健康院党委将一以贯之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的核心理念,坚持围绕国家最紧急、最紧迫的战略需求,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持续深化党对科技工作的政治引领,优化科研组织模式和制度体系,推动党建与科研更高质量的“双促双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抢占科技制高点的不竭动能。
(作者系广州健康院党委书记)

细胞谱系中心党支部参加辩论赛

“学精神、强作风、促攻坚”辩论赛决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