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将塞罕坝精神“植入”翁牛特旗
作者: 胡志斌  王子铭  张双虎            发布时间:2025-11-12 15:33:04

扫一扫阅读

 

盛夏的内蒙古翁牛特旗,烈日炙烤着无边的戈壁。沙土滚烫,一支年轻的科研队伍仍坚定穿行在沙海之中。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的研究团队,正深入科尔沁沙地腹地,展开为期一周的生态考察与科技固沙实践。

“这是我们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的重要考察与实践环节。”沈阳生态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组长、研究员孙涛说,“我们正与赤峰市林科所携手攻坚,致力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新模式。”

作为“三北”工程的核心攻坚区,翁牛特旗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倘若不能在这里建成生态屏障,春季大风便会将沙尘直送京津冀地区,对国家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困境,孙涛迅速组织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召开专题研讨会。通过系统性的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和多轮技术研讨,团队逐步摸索出适应本地条件的科学造林路径。为进一步坚定信念,团队深入开展优良传统教育,重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塞罕坝建设者们在艰苦卓绝条件下创造“绿色奇迹”的感人事迹。老一辈科学家“喝雪水、啃窝头”却依然“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深深震撼了年轻科研人员,重新点燃他们的斗志。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每年组织多次主题活动,包括参观所史馆、定期开展理论学习、现场考察塞罕坝创业历程,让年轻人深刻理解“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内涵。

在塞罕坝精神指引下,这支青年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项目展开系统性技术攻坚。团队正在研发系列创新技术:采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开发高效菌剂,有效改良盐碱土壤;研制新型高分子吸水剂,配合草方格固沙技术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开发专用菌肥和抗逆制剂,增强植物在戈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通过这些技术创新,团队成功将造林成活率从不足50%提升至90%以上。

(作者胡志斌系沈阳生态所党群办公室主任,王子铭系沈阳生态所党群办公室业务主管,张双虎系《科苑党建》责任编辑)

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在科尔沁沙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