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来自基层党组织的报道】青岛能源所:党建“三力”聚能  科研“千帆竞发”
作者: 廖洋  通讯员徐丽雯  高文洁            发布时间:2025-11-11 15:52:29

扫一扫阅读

 

作为中国科学院布局在新能源、新生物、新材料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党委坚持把党建放在科技创新大局中谋划,形成制度引导、活动创新、组织突围的“三大抓手”,让党建从“软约束”转变为科研攻坚的“硬支撑”。

青岛能源所所长、党委书记吕雪峰在座谈会上指出:“通过‘三大抓手’的持续发力,让研究所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同频共振、相互赋能。”

制度导航 描绘党建科研“同心圆”

制度是把方向、立根本的保障。2025年,青岛能源所党委审议通过《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深度融合的若干举措》,成为融合工作的“施工图”。

“研究所党委把‘制度引导’作为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的首要抓手,围绕政治建设、思想引领、组织体系、活动形式、工作机制五个方面,细化形成12条具体举措,把顶层部署转化为可落实、可操作的制度安排,推进全所党建与科研一体化。”吕雪峰介绍,“我们始终把党建放在科技创新大局中谋划,通过制度设计把党建和科研两条线拧成一股绳。”

为避免制度“悬空”,研究所建立“党委统筹—党支部细化—党员认领”的三级落实机制:党委将融合工作纳入年度党建要点,年底前召开融合评估会;各党支部结合科研方向制订个性化计划;党员骨干带头攻坚,形成“关键岗位有党员领着、关键环节有党员把着”的格局。

青岛能源所党委不仅在顶层设计上定方向,还明确了“三新”布局——新能源、新生物、新材料,以及“四个融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创新驱动与需求牵引融合、人才引育与成果产出融合、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融合,要求每个党支部结合实际,认领和落实制度清单中的具体任务,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重大项目到哪,我们党建工作就到哪。”吕雪峰说。

太阳能光电转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党支部书记、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王光辉介绍,党支部把制度要求落到实处,组织党员骨干参与实验室的发展战略梳理,凝练出高效光电转化基础理论、新型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技术、光电多模式利用技术三大主攻方向。

“党建与科研的深度融合让科研团队依托党支部平台成功获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获得经费支持逾5000万元,持续推动太阳能相关课题的联合攻关。”王光辉说。同时,党支部依托科学家精神阅览区和科研诚信教育,把思想引领与科研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了党建与科研融合的独特路径。

从顶层设计到一线实践,制度不再是抽象条文,而是科研一线的“方向标”。它让每一个党支部都能在重大任务中找到定位、担起责任,也让每一名党员在科研一线有目标、有抓手,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创新突破的坚强力量。

活动联动 激发创新合力

制度立起了框架,活动则是让框架真正生动起来的载体。青岛能源所党委坚持“党建工作要见人、见事、见成效”,把活动创新作为重要抓手,推动理论学习与科研攻关同频共振,逐渐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良好生态。

“学习不是务虚,而是要让不同领域的党员拧成绳,把理论学习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吕雪峰强调。

这一理念对内成为研究所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对外则转化为跨界联学的重要抓手。

今年5月,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青岛能源所与鲁抗医药的科研人员相拥庆祝全球首条反式乌头酸微生物发酵生产线落地,这背后正是青岛能源所沈寅初绿色药物生物制造突击队与鲁抗医药党支部多年的紧密联动。从党员骨干带头驻厂调试设备,到联合攻克发酵底物抑制难题,党建如同一条“红色纽带”,让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与企业的产业化能力精准对接,为颠覆性技术到新质生产力的蜕变提供了有效组织保障。

不仅如此,青岛能源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本年度开创性探索全链条联学共建模式,分别于4月、9月完成了与鲁抗医药党委、山东省科技厅党组的联学共建,推动以党建引领持续加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

先进储能技术研究室党支部与海尔集团等单位党组织开展联合学习,围绕储能装备等前沿话题深入研讨,既开阔了科研思路,也拓展了党建工作的外延;生物能源研究室第一党支部与云南中烟技术中心党支部开展联学共建,聚焦行业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的“基于微生物功能挖掘的烟叶原料多维提质新技术应用”项目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生物能源研究室第二党支部与蒙草集团党员一起下田采样时,针对他们反映的当地盐碱度高的情况,提出开发耐盐碱饲草工厂化繁育技术,繁育的优良种苗已在中重度盐碱地成功种植。

“这就是联学的‘化学反应’。”生物能源研究室第二党支部书记李福利说。

组织突围 锻造党员先锋队

如果说制度是方向、活动是载体,那么组织就是最坚实的依托。

青岛能源所党委坚持“重大科研任务走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以突击队为突破口,把战斗堡垒建在科研一线,把党员骨干聚在攻坚最前沿。

这一理念在多个科研方向上落地生根。在化石能源研究室第一党支部,党支部书记王庆刚始终牢记把党组织建在科研攻关最前沿。为打破国外对医疗器械去邻苯化技术的垄断,党支部联合涵盖技术研发、原料生产、器械开发及评价验证等全链条的5家单位共同组建成立医用PVC材料科技攻关突击队,把最难的任务交到党员手里。

科研一线既是攻关平台,也是考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战场。在一次次实验和试制中,党员骨干冲在最前,把科研兴趣转化为国家所需。日前,国家工信部和药监局发布的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非邻苯类增塑剂揭榜挂帅项目正式通过评审立项。

在固态能源与先进储能技术研究组,青年科研人员也在党支部的引领下茁壮成长。围绕固态电池这一前沿方向,党支部重新组建攻关小组,把科研任务与党员责任清单一一对应。青年科研骨干张增奇感慨道:“党支部不仅是科研攻关的组织者,更是精神的引领者,让我们在实验室里有方向、有力量。”

从老党员带头攻坚,到科研骨干示范引领,再到青年力量接续奋斗,突击队的旗帜始终飘扬在科研一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通过一项项攻坚任务转化为科研一线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建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是激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密码”。当制度之基指引科研方向,当活动之桥联通创新合力,当组织之力锻造先锋队伍,党旗便成为引领科技攻坚最鲜亮的旗帜。未来,面向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青岛能源所将以党建引领之笔,在新能源、新生物、新材料领域书写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作者廖洋系中国科学报社记者,徐丽雯、高文洁系青岛能源所党务主管)

青岛能源所党委与山东省科技厅党组开展联学共建

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项目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