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来自基层党组织的报道】海洋所:破浪逐涛勇担科考重任  披荆斩棘高扬耕海精神
作者: 廖洋  通讯员李河昭            发布时间:2025-11-11 15:52:29

扫一扫阅读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考船队自1956年成立以来,先后有25艘考察船远航深蓝。从“金星”号首次承担新中国远洋综合考察任务,到“科学一号”“科学”号勇闯深海大洋,几代科学家矢志不渝、接续奋斗,获取了数以万计的珍贵资料、数据和标本,取得了许多原创性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国际合作和科学教育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考航程漫漫、环境复杂,既是对科学探索的极限挑战,也是对组织力、凝聚力的重大考验。“海上科考任务艰巨,党建工作绝不能缺位。”这是海洋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辉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多年来,海洋所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破解科考难题的坚强保证,在一次次远航中淬炼出“海上堡垒”的独特经验,让鲜红党旗在大洋深处高高飘扬。

建强战斗堡垒 筑牢海上阵地

作为“掌舵人”,海洋所党委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党建与科考任务“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的要求,提前筹划将党组织“嵌入”海上科考的组织体系中。针对海上科考党建工作的特殊性,所党委坚持“分类指导”,强化“两个覆盖”,探索形成“三联动+三融合”工作方法——实现岸船机构联动、人员联动、党建联动,推动党建业务融合、党内党外融合、所内所外融合,真正做到了“科学考察船航行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海洋所党委委员、副所长沙忠利谈到:“这一顶层设计,有效推动了党建和科研的深度融合,为海上科考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也为跨学科、跨单位联合科考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组织范式。”

按照部署,每次出航前,参加科考的团队都会成立“海上堡垒”临时党支部,并在航程伊始召开党员大会,宣读所党委任命文件,同步介绍航次的总体目标和科学计划。党支部书记大多由党委委员、船长或首席科学家担任,支委不仅涵盖科研、船员、工程技术等群体,更容纳所有参加科考单位的党员。“大家来自不同单位,承担不同任务,但同属一个党支部,党支部成为组织协调的最佳切入点。”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敏晓深有体会。

因连续恶劣天气,2022年深海探测航次留给科研的窗口期仅有一周,多个项目都希望能在这段时间集中开展。“我们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分析各项任务对资源的需求,科学制订科考计划。在动员会上,党员带头作表率,主动优化精简工作需求,为整体任务让路;其他科研人员也都积极配合,尽可能做到不同任务间的相互支撑,最终在原计划一半的时间窗口内完成所有工作,保障了航期目标利益的最大化。”王敏晓说。

实践证明,党组织的协调力把“各自为战”转化为“同舟共济”。正如搭载2505航次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韩云峰在航次总结会上所言:“‘科学’号真正做到了为科学家服务好、把项目完成好、为人员保障好,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充分彰显。”

航次结束后,“海上堡垒”临时党支部还会认真总结科考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党建工作的创新做法和经验不足,不断推动党建与科考同频共振、双向赋能,形成“党建引领科考、科考促进党建”的良性循环。同时,面向党旗宣誓、赤道星光晚会、海上大讲堂、海上篮球赛……这些科考中的点滴细节都被记录下来,成为下一次航次的宝贵财富。

正如王辉强调的那样:“我们要持续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把党旗插在深海大洋的最前沿,把党组织建在海上科考的最前线,让党组织的组织力在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的实践中转化为创新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彰显党员担当 勇当先锋模范

在科考船上,组织党员佩戴党员徽章、亮明身份是规定动作。海洋所党委委员、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运行管理中心主任李雷溪指出:“工作是临时的,任务是临时的,但党员身份不是临时的,戴上党员徽章的那一刻,会让分散在不同学科、不同单位的党员迅速凝聚在一起,形成‘同心圆’,成为团队里最可靠的‘主心骨’。”

2014年,海洋所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周慧第一次以航次首席科学家、首位女性临时党支部书记的身份,登上已服役34年的“科学一号”考察船。她还记得,当船只驶入素有“无风三米浪”之称的吕宋海峡时,狂风呼啸、巨浪滔天,船体像一片无助的叶子在海上剧烈颠簸,焦虑和无助的情绪伴随着海浪的咆哮在船舱里蔓延。

在每日举行的临时党支部例会上,大家集体讨论后,启动“一对一”帮扶机制,每名党员负责一位晕船严重的队员,主动分担这些队员的观测、采样任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船舱里上演了一幕幕温暖的画面:党员同志一边忍受着晕船不适,一边耐心照料呕吐的队友;在摇晃的实验室里,他们身兼数职,精准操作仪器。最终,整个团队不仅战胜了恶劣的海况,更按时、圆满地完成了所有科考任务。

类似的场景在航次中屡见不鲜。2015年,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林林担任队长,组织参加西太平洋航次。当时,有套设备在海上出现异常,亟须维护。这时,两名党员主动请缨,冒着风高浪急的危险随他乘小艇出海,确保了关键设备的正常运行。

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主任张均龙记得:“在科考一线,值班安排往往优先考虑党员,繁重任务也常由党员带头承担。佩戴党员徽章、重温入党誓词不仅是一种身份的彰显,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带动了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形成了“党员先上、群众跟进”的良好氛围。在这一氛围的感召下,已有多名青年科研人员在科考船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将对科学的热爱与对党的信仰紧密结合,为深海科考注入了新生力量。

注重精神引领 健全长效机制

一艘科考船不仅是实验室,更是“移动国土”、是流动的“红色课堂”。每次出航时,临时党支部一方面组织船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工匠精神主题交流会,引导大家以大国工匠为榜样,立足岗位、精益求精、勇于攻关;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大洋深处的思政课”,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走进驾驶台、走近院士墙,聆听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故事,感悟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许多参与过海上科考的青年学生都颇有感触:“搭载‘科学’号进行科考,不仅收获了丰富的海洋知识和实践经验,更在思政课堂上坚定了信念和追求。”

张林林回忆:“有一次,我以胡敦欣院士的科考经历为题讲了一堂党课,本意是让大家了解前辈的精神。当现场同志在PPT画面中看到自己与胡院士同框的照片时,不禁泪光闪烁,我想他们切实感受到‘接力棒’已在手中。”

这些生动鲜活的教育实践,成为保障航次任务顺利推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海洋所科考船码头基地到深海大洋,从决策部署到“海上堡垒”临时党支部的生动实践,海洋所党委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建引领,凝聚起完成重大科考任务的强大力量。实践证明,党的坚强领导是“科学”号一次次胜利归航的根本保证,是科研人员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支柱。

当科考船一次次载誉而归,带回的不仅有科学数据,更有“党建领航、科学报国”的生动故事。新时代的“耕海探洋人”,正在党旗的引领下,向着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勇毅前行。

(作者廖洋系中国科学报社记者,李河昭系海洋所党务主管)

船队员开展潜标回收浮球打捞作业

“海上堡垒”临时党支部召开航次总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