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基层党组织的报道】沈阳生态所:党建科研“双融双促” 守正创新合力攻坚
作者: 张双虎 胡志斌 发布时间:2025-11-11 15:33:33
|
在科研一线培养党员骨干、巩固党建成果、检验党建效果,用党建成果引领科研方向、促进研究合作、保障攻坚成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切实尝到了党建和科研“双向奔赴”的“甜头”。
“沈阳生态所的党建工作可以说是‘苗正根红’、源远流长。”沈阳生态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金昌杰语气自豪,“我们前两任所长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入党工作、绝对又红又专的‘老革命’,重视党建工作是有传统的。”
良好的开端、悠久的传统、一代代科学家留下的丰厚精神财富,让沈阳生态所党建工作亮点纷呈。近年来,该所以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促使党建科研“双融双促”,以党建进行思想引领、先锋带动、形成合力,促使科研团队在抢占科技制高点中发挥重要作用。
能分能合 生态研究特色呼唤党建引领
“我们团队的特点是规模大、周期长,需要联合作战,这对于团队建设和凝聚力形成要求很高。”沈阳生态所北方生态屏障功能形成维持机制与提质增效创新组群(森林屏障大团队)负责人郑晓说,“因此,在我们的工作中党建引领非常重要。”
森林屏障大团队的研究内容涉及东北森林带的结构功能与调控,研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构建与经营,以科研成果支持“三北”工程;森林碳汇形成维持和精准治疗,全力服务碳中和;生物多样性机制研究助力构建整套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四大领域55个方向,研究范围覆盖大半个中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就拿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来说,重点研究东北森林带和北方黄沙带,涉及北方50%以上的国土面积。”郑晓说,“团队规模大,研究覆盖地域广,而且生态研究要求形成‘分可独立作战,聚能合力攻关’的特点,这需要我们通过党建提高战斗力、形成凝聚力。”
新中国成立后,不管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基础设施,还是改革开放后全力发展社会经济,中国对农业、林业和资源环境的消耗巨大,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防风固沙、“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保工程、黑土地“保卫战”等重大生态“会战”中,沈阳生态所都冲在前面,做好“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生态领域的科学研究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科研人员要长期奔走在深山、戈壁、大漠,面临各种艰苦工作环境和恶劣自然条件。很多研究不能立竿见影、速见成效,科学家要进行长期积累,甚至几代人接力攻关。为鼓舞研究人员树立“战天斗地”的气概,培养甘于寂寞、踏实科研的作风,研究所紧紧握住了党建工作的大旗。
“我们经常组织党员和业务骨干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我们肩上的责任。”郑晓说,“比如,深刻讨论如何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又如,做好林下经济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队’该做哪些事。”
传承发扬 让党建工作走进应用场景
2018年1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三北”工程实施40年来,累计完成造林面积4614万公顷,占规划造林任务118%;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水土流失面积相对减少67%。
“这是40岁的‘三北’工程向全国人民交上的一份答卷。它的背后,是三代科学家接续攻关、艰苦奋斗的成果。”沈阳生态所所务委员、党群办公室主任胡志斌说。
2024年,沈阳生态所科技处处长、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组长孙涛的团队得到中国科学院支持,在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戈壁困难立地植树造林,这让他们异常兴奋。
“我们觉得有机会可以实现梦想了。”孙涛说。孙涛所在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是在沈阳生态所党群办公室领导下成立的基层组织。学习小组经常通过学习培训会、现场会,参观党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重温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其中,老一辈科学家在塞罕坝“战天斗地”、将荒漠变成万亩林海的事迹让孙涛等人激动不已。
“翁牛特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西缘,沙漠化非常严重,是‘三北’攻坚战主战场。我们搞生态研究的,还是想到这些地方做些事。”孙涛说,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曾专门请胡志斌介绍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和贡献,介绍老科学家的非凡事迹,这让年轻人产生了追随老一辈科学家脚步的念头。现在,他们想将塞罕坝精神“移植”到翁牛特旗。
翁牛特旗春季风大,风刮起来满天沙尘,如果不加以保护,新栽的树苗就会被沙土掩埋。为保护幼苗,研究人员用草方格固定流沙,在幼苗周围挖出一米见方的沟壑,填上稻草,再用类似煤球机的器械将其固定,这对体力是很大的考验。六七月份,风稍小一点,但戈壁上的温度很快升高。戈壁上没有树木,无遮无挡,即使从头到脚全副武装,仍时不时被烈日灼伤。
“在这样的条件下,靠的是党建引领和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鼓舞。”孙涛说,“在院相关业务局的指导下,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每两周召开一次专班研讨会,把党建工作落实到攻关任务中。在过去一年的专项推进中,‘四库联动,提质增效’成效显著。”
“双融双促”守正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
“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要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建立实验站,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和科学研究。”沈阳生态所研究员、赤峰院士工作站站长闫巧玲说。
1975年,沈阳生态所在赤峰翁牛特旗乌拉嘎查建立荒漠化防治生态实验站。50年来,一代代科学家在实验站收集数据、开展研究、培养青年人才。闫巧玲的博士研究课题也是在生态实验站完成的。
“翁牛特旗是重度沙漠化地区,也是‘三北’攻坚战的重要战场。”闫巧玲说,“今年6月,朱教君院士决定在生态实验站基础上建立院士工作站,围绕沙地歼灭战的工程与生物措施综合技术、沙化土地的林草生态系统可持续营建技术、沙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路径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科学打赢沙地歼灭战、高质量实现荒漠化综合治理目标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
党建和科研“双融双促”,让沈阳生态所得以成立“战力”超强的创新团队。去年,研究所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多项支持,启动青年党员先锋工程,培育科研生力军。研究所还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组建国际研究中心,和华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建立跨区域、跨气候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平台,为后续科研和治理奠定基础。
“我们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科技创新,早日抢占科技制高点,力争把我们的研究方法推广到全球。”金昌杰说。
(作者张双虎系《科苑党建》责任编辑,胡志斌系沈阳生态所党群办公室主任)

沈阳生态所北方生态屏障提质增效创新团队获2024年“科苑名匠”称号

沈阳生态所举办党务干部及科研管理骨干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