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基层党组织的报道】金属所:凝心聚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作者: 袁一雪 通讯员王殿珊 杨毅 发布时间:2025-11-11 15:33:33
|
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昌绪楼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内,斑驳的科研手稿与泛黄的实验记录,无声诉说着李薰、师昌绪等老一辈科学家“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的赤子情怀;泛着金属光泽的各类零部件是新时代科学家不舍昼夜、奋力攻坚的智慧结晶。老物件与新成果隔着玻璃柜静静“对话”,把几代金属所科学家的初心串成一条不会断的线。
维系这条线的是金属所党委以“凝心聚力”为内核,将人才保障工作与科学家精神传承、自主创新需求深度融合,构建起的“引才以精神为尺、育才以传承为魂、留才以环境为基”的人才生态,让“从0到1”的自主创新成为人才发展的“试金石”,为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供了党建与科研融合的生动样本。
筑巢引凤聚英才
在金属所,人才保障从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像熔铸高温合金一样,将与人才相关的多种“元素”按最优比例组合。
自建所以来,这里一直是材料学科的人才高地。随着研究所不断发展壮大,办公条件有限的问题逐步凸显。如何保障科研人员办公用房,一直是金属所党委思考的问题。为此,所党委下沉调研,逐一敲开每间办公室的门,询问房间使用情况。摸清“家底”后,所党委雷厉风行、辗转腾挪,将图书馆、档案室等用房合理优化,尽量满足科研人员的用房需求。
“在所党委的安排下,我们的实验室半年内就建好了,很快在新实验室内组建起课题组。如今我们课题组既有科研人员也有学生,建立起完整的人才梯队,正在全方位开展工作。”金属所研究员王春阳颇为感慨。
同样令研究员徐川触动的是,作为一名由金属所培养的本土人才,所党委不仅通过提高工资水平让他享受与海外引进人才同等的待遇,还给予他和其他申请基金项目的人才一样的相应经费支持。
不仅如此,金属所以中国科学院人才分类评价规范为指导,结合学科领域特点与研究所实际,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深入实施岗位分类管理与评价举措,优化人事管理模式,打造以贡献与价值为核心的评价机制。
“从所里毕业再到留所工作,所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与物质的支持,更敢于将重担交给青年人,让我们挑大梁。”金属所研究员王政彬对此也有同感。作为自然环境腐蚀研究部的青年骨干,他期望将金属所的腐蚀学科发展壮大。
为更好地加强战略人才梯队建设,金属所从住房保障入手,自筹经费建造研究生公寓,为全所1500名研究生解决住宿问题;为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所领导班子利用午餐时间与科研人员聊天,既交流感情也询问困难,遇到问题马上落实解决。
“希望这些人才保障政策能够做到科研人员心坎里,让他们心无旁骛地聚焦科学研究。同时,我们也在探索新的方案,为青年科学家创造更多机会。”金属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陈星秋表示。
薪火传承担使命
人才政策是保障,科学家精神是引领。在金属所,人才不仅是“引进的资源”,更是“传承的种子”,传承的是李薰、葛庭燧、郭可信、师昌绪等金属所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锐意创新的科学家精神。
202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所研究员李殿中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研究员胡小强带领团队,针对我国盾构机大型主轴承的“卡脖子”问题,组织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40余家行业单位和优势力量开展集智攻关。他们面临的困难不是某个技术节点,而是全流程技术链条不贯通。“盾构机大型主轴承最大直径达8米,承载几万吨,但加工精度要达到微米级别,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当时国内不具备加工直径8米轴承关键零件的能力,加工精度无法达到要求。”胡小强回忆。
面对几乎无法破局的困境,团队一度士气低迷。为鼓舞士气,2022年7月,金属所党委组建李薰大型重载轴承攻关突击队,胡小强被任命为突击队队长。“李薰先生曾说过,科研工作是要为国家织出整匹锦缎,而不是在一条破裤子上绣一朵鲜花。我们既然在中国科学院,就要努力争当‘火车头’。”胡小强下定决心。
以老科学家之名,点燃了团队士气。最终,突击队实现了盾构机主轴承结构设计、材料制备、加工装配、测试评价等全链条技术的自主可控,同时带动了相关国产装备的研制。
实现目标的李薰大型重载轴承攻关突击队,正在向更高目标迈进。“李薰先生曾说过,任务带设备,设备带学科。现在,我们正朝着最终实现超大直径主轴承国产全替代的方向努力。”胡小强说,“团队在空闲时间会认真学习李薰先生的传记、手稿等资料,感悟他崇高的科学思想。他的思想与精神依然不断鼓舞着我们,激励我们一直向前。”
如今,金属所以李薰、师昌绪等老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已有5支,在各自攻关领域里皆有所建树。“学习老科学家事迹,就是学习他们将国家需求作为自身使命与科研选题方向,学习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陈星秋表示。
党旗映照攻坚路
成立于1982年的特种合金研究部团队始终瞄准国防建设,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由资深专家领衔、青年技术骨干挑大梁的雁阵格局。在团队负责人戎利建眼中,党建工作是凝聚人心、培养青年人的重要平台。
依托特种合金研究部团队成立的党支部,针对团队布局的特殊环境材料、特殊工程材料、特殊工艺材料、先进特殊钢四个学科方向之间需要协调配合的特点,以党建活动为契机,常态化开展内部交流研讨,并联合其他党支部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党支部还以共青团工作为抓手,开展调查研究,推出有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特色活动。
不仅如此,党支部还组织“不忘初心,弘扬优良家风”特色主题活动,邀请李依依、戎利建等学术带头人分享他们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戎利建老师的事迹令我难忘。2022年,他在出差路上感到身体不适,却坚持到生产现场工作,直至工作结束回到沈阳后才去了医院。医生直呼太危险了,他的心脏左前降支堵塞已经超过95%。”党支部书记马颖澈说,“这些身边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时代的发展没有抹去这支团队独有的创新色彩,反而随着青年科研骨干的加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党支部补充了新鲜血液。
党旗是党组织的灯塔,也是党员心中的罗盘。2017年,在南海一座孤岛上,金属所青年科技人员赵洪涛带着“上岛就是上前线,守礁就是守阵地”的光荣使命,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开展海洋材料腐蚀研究。在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的恶劣环境里,吃的是冷冻肉食,一个月两三顿蔬菜算是改善生活;住的是有蟑螂、老鼠出没的活动板房,遇到台风时,板房像是要被连根拔起;岛上没有网络信号,读书是唯一的慰藉。赵洪涛曾在岛礁上连续工作7个月,以血肉之躯将党旗牢牢插在了岛礁上。
回望金属所的发展历程,不论是建所初期解决钢中氢问题、为“两弹一星”贡献甲种分离膜制造技术;还是在新征程中为我国歼击机提供发动机核心部件,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祝融号”火星车等提供材料保障,金属所始终让党旗高高飘扬,如熔炉之火,在科研征程中永不熄灭。
(作者袁一雪系《科苑党建》责任编辑,王殿珊系金属所党群与监审部主任,杨毅系金属所党群与监审部业务主管)

金属所举办2025年首届李薰物质科学与技术青年学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