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来自基层党组织的报道】大连化物所:打造党建与科研的“双向奔赴”
作者: 孙丹宁  通讯员曹舒畅  孙丰翔            发布时间:2025-11-11 15:33:33

扫一扫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点科研平台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硬核支撑。重点科研平台的党组织则是确保科研工作始终向着国家战略科技方向前进的“定盘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在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过程中,注重党建与科研的互融共促,持续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党员科技工作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强化政治引领 锚定科研方向

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大连化物所两大核心科研“高地”。

对于两个本身就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来说,党建工作既是科研创新的“红色引擎”,又是确保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向不偏、动力不竭”的关键保障。

为此,大连化物所党委专门组织召开全国重点实验室党组织建设工作研讨会,聚焦全国重点实验室组织架构、人员队伍建设、党组织设置模式及作用发挥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研究提出《关于加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重点科研平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22条举措》。在大连化物所党委书记金玉奇看来,该举措有效破解了党建与科研的“两张皮”问题。

在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成立大会上,选举产生的党总支书记和下设的4个党支部书记由研究组长或研究员担任。同时,党支部与党小组根据科研方向相似、党员活动范围相近等原则进行划分,便于日常开展活动。“这样的划分能够确保全国重点实验室党组织地基牢固、框架端正。”金玉奇表示。

“小核心、大外围”是大连化物所党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的定位。大连化物所纪委书记王明辉表示:“只有始终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使命定位,将一切有利于科技创新作为衡量党建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强化党的政治引领,才能确保在谋划、部署、推动重大科研任务以及抢占科技制高点中时刻把准正确方向。”

作为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江凌表示,他们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促进科研工作产生动力、形成合力、充满活力。例如,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通过组织“学深悟透新思想 凝心聚力促攻坚”主题党日等,持续将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引领党员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定期举办研讨会,主动邀请群众参与,倾听意见建议,发挥党组织在协同攻关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创新融合模式 激发科研活力

有党建工作作为凝心聚力的抓手,大连化物所全国重点实验室全神贯注挑战科技前沿,一批优秀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展高空间分辨表面光电压成像新方法,取得了原创性基础成果;提出“铠甲催化”概念,研制出电解水制氢系统并实现产业化,研发国际首套海水制氢联产淡水中试装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利用大连光源发现二氧化硫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表明漫游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的普适性,对传统的化学反应理论提出了挑战,为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为更好地攻坚克难,大连化物所党委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成立4支科技攻关突击队。其中,张存浩化学激光突击队是大连化物所成立的第一支以老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突击队以全国高能化学激光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先生命名,就是希望我们能传承化学激光精神,面对国家需求,迎难而上、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张存浩化学激光突击队队长、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房本杰从金玉奇手中接过队旗时,就已深切感受到背负的职责使命,“我们要让突击队的旗帜飘起来,将突击队队员的身份亮出来,把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依托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的大连光源突击队,目前正在建设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先进光源。“建造装置是一个大工程,需要不同课题组、不同部门协同合作,突击队为我们提供了合作平台,让科研团队化零为整,在遇到困难与攻坚克难时更凸显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大连光源突击队队长张未卿介绍,“特别是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发挥自身组织优势,为科研攻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传承精神文化 培育科研人才

自1949年建所以来,大连化物所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为国奉献、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科学家。为更好传承和弘扬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大连化物所党委通过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创办党建刊物、举办科学家精神宣讲会等形式,激励引导职工和学生不断前进和成长。

在大连化物所以“秉承矢志 化物报国”为主题的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里,一批老科学家的手稿、科研事迹和入党志愿书等珍贵资料得以集中展示,这些展品背后是以张大煜为代表的一代代大连化物所人科技报国的赤子丹心以及追求一流的理想信念与精神内涵,更以此凝练出“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的大连化物所精神内核。

精神之光的传承则在《化物生活》中熠熠生辉。自1984年创刊以来,实验室的灯火、科研人的故事和创新的火花,都能在刊物中找到安放之地。从最初的黑白简刊,到如今图文并茂的彩色读物;从每月一期的科研动态汇编,到涵盖多板块的文化平台,再到明信片、张大煜先生语录书签及打卡牌等系列文创产品,《化物生活》不断以更鲜活、更明亮的方式,传递着大连化物所精神。

“《化物生活》是科研生活里的慰藉,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尤其是‘微光成炬’栏目,使我们体会到了每位‘平凡’科学家坚守岗位、协力攻坚‘不平凡’的精神。”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戈永新说。

不仅如此,大连化物所党委还先后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报告会。“我们想通过让新一代科学家讲述老科学家精神,更好地体现精神的传承。”大连化物所党委办公室主任王书诏说。

与此同时,大连化物所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以党建工作为平台持续开展交流合作,联合开展赴北京大学交流活动,聚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为协同发展奠定基础。在科学家精神的感召与良好科研生态的培植下,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金玉奇说。

如今,面向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面向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大连化物所党委本着“立足科研做好党建工作,强化党建助力科研发展”的工作思路,持续深化党建与科研的融合互促,团结带领实验室科技工作者,牢记“国家队”“国家人”的职责使命,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以组织力产生凝聚力、攻坚力、生产力,不断书写科技报国新的篇章。

 

(作者孙丹宁系中国科学报社记者,曹舒畅、孙丰翔系大连化物所党务主管)

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召开党组织成立大会

大连光源突击队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