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科学家精神 树立良好作风学风——《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出版发行
作者: 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5-09-15 14:44:50
|

《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
提出“七不”治学与处世原则的钱学森、把自己所有积蓄都捐赠出来的郭永怀、不要“原子弹之父”称号的钱三强……日前,由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编写的《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生动讲述了发生在100位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优良作风学风故事,展现了他们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简朴励行、修身齐家的高尚品格。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优良的作风学风犹如科技创新的“生命线”,是决定创新高度的“精神密码”。从一穷二白到站上世界科技前沿,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深深镌刻着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足迹。为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加强和改进作风学风中学有榜样、行有示范,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编写了《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一书。
本书通过讲好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引导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科研人员,主动践行诚信严谨的科研态度、清廉简朴的工作作风、忘记“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自觉抵制浮夸急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聚焦国家需求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本书由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担任主编,副院长吴朝晖、汪克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监察组组长孙也刚担任副主编。书中绝大多数故事为首次呈现,真实生动,图文并茂,通过鲜活细节还原老一辈科学家的作风学风,极具教育性与可读性。
翻开《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一书,竺可桢、钱学森、郭永怀、钱三强、朱光亚……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映入眼帘。
钱学森的“七不”原则直抵人心。这位科学巨匠践行“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上任何名人录”的信条,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恰是对科学纯粹性的守护。在当下回望这份多年前立下的规矩,发人深省。
郭永怀的故事读来令人动容。“十二年如一日”从不休星期天和节假日,无论寒冬酷暑总是徒步上班,把稿酬作为党费上交……这些细节描绘出一位科研人的精神画像。更令人感慨的是,作为一位科学大家,他解决了那么多科学难题,但在寒冷的冬天,却没来得及为女儿买一双过冬的棉鞋。
钱三强拒绝“原子弹之父”称号的往事,在急于求成的浮躁风气面前显得尤为珍贵。“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的朴素话语,折射出一个道理:科学是集体智慧的交响。
小事成就大师,小节铸就大义。这些小事,汇聚成我国科技界的优良传统,树立起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的标杆,为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在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物质丰富充裕的当下,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作风学风以及展现出来的精神品格更显珍贵。重温这些故事,品读这些细节,仿佛同老一辈科学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日前由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和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弘扬科学家精神 树立良好作风学风”——《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出版座谈会上,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华强表示,《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一书不仅仅是一部故事的汇编,更是一部精神的图谱、一部作风学风的鲜活教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纪委书记李伟表示,高能所的历史就是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史,老一辈科学家优良作风学风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作为培育优良作风学风的“指南针”,必将激励全所科技工作者以良好作风学风投身科技强国建设征程。
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王晓虹在代表本书编写组讲话时表示,中国科学院党组高度重视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在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挖掘老一辈科学家廉洁自律、优良作风学风故事,加强对全院科研工作者的教育和引领。组织编写《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旨在教育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传承弘扬优良作风学风,为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培育优良的作风学风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当前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依然存在,需要从实践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全方位构建起作风学风的建设体系,建立起科技界普遍认同、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作风学风,以及他们身体力行的科研实践,是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时刻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正己立身、涵养品德,捍卫科学的清正和纯洁,用良好的作风学风照亮追寻科学真理的征途,为科学家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