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优良作风学风的践行者——读《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有感
作者: 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5-09-15 14:44:38
|
冯涛 | 新疆分院分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
翻开《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钱学森的“七不”处事原则、王绶琯“求知而非物欲”的治学之道、朱起鹤“厉行节约,把钱用在刀刃上”的原则……这些科学家的精神品格让我深刻体会到,优良作风与严谨学风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作为新疆分院纪检干部,我深刻认识到,监督执纪工作本质上是一场精神传承的接力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将以书中精神为炬,在监督执纪中既要做“科研生态的护林员”,盯住风险点,严肃查处腐败问题;又要当“科技工作者的勤务兵”,通过精准监督为科技工作者减负赋能,让“扎根边疆、科技报国”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芒。
桂美将 | 自动化所助理研究员
翻开《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那些朴素而伟岸的身影穿越时空而来。钱学森先生的“七不”原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是对科学纯粹性的守护;郭永怀十二年如一日从不休假的坚持同样震撼心灵。在书中,我不仅读到了历久弥新的精神密码,更看到了这些精神在今天科研工作中的鲜活映照。书中记录的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精神灯塔。作为一名从事智能医疗机器人科研工作的青年,我更加坚定,不仅要传承这些精神密码,更要在智能医疗的最前沿将其激活、转化、升华,用云端医疗平台践行科技为民的初心使命——这才是对老一辈科学家最崇高的敬意。
徐勇 | 海洋所副研究员
刘瑞玉院士是海洋所的建所元老之一,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我国海洋科学事业。他让我们懂得,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攻坚克难,更是名利场中的清醒自持。刘瑞玉院士对待自己十分吝啬,长期为了挤出中午时间而吃方便面,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方便面院士”。但他对待同事、学生却从不抠门,临终前捐出百万积蓄设立“刘瑞玉海洋科学奖励基金”,将自己对科学事业深沉的爱转化为永恒的精神财富。我深切感受到,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学术遗产,更是一种科学态度——专注、纯粹、奉献。见贤思齐,这种隐形的精神力量一直推动我,立志要在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领域有所建树。
王光辉 | 青岛能源所党委委员
书中科学家对“大我”的坚守、对经费的敬畏、对科研的严谨,于我而言既是镜鉴更是鞭策。作为多孔催化材料研究者,我们深耕生物质能源转化与电催化领域,追求绿色合成、原子经济的每一步,都与老一辈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同频。经费是科研“血液”,我们建立全流程管控机制,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技术突破;实验设计精益求精,从材料精准合成到性能迭代,以严谨筑牢科研根基。身为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更当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带动团队将个人理想融入“双碳”战略与科技强国事业,让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作风,成为催化创新的“活性组分”,在绿色能源革命的征途上践行初心。
马骋娉 | 上海微系统所宽带无线通信实验室行政副主任
捧读《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六大篇章所凝练的崇高精神,如一座座巍峨丰碑,震撼心灵。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同时也是行政副主任,我深感此书意义非凡。它深刻揭示了实验室行政管理的核心价值——守护科学家精神的沃土,筑牢科研诚信与规范的制度防线。“严谨治学”要求我们以敬畏之心构建严密的项目管理体系;“淡泊名利”与“无私奉献”滋养着团队潜心攻关的土壤;“清正廉洁”与“简朴励行”警示我们以身作则,公平配置资源……我们工作的本质,就是通过高效的工作和坚实的制度保障,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为科研行政管理的灵魂,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地攀登科学高峰。
姜有恩 | 上海光机所研究员
重温书中林尊琪院士事迹,最深切的感动源自科学家的纯粹与坚守。数十载如一日,他专注于激光聚变领域,不争虚名、不逐热点,将实验室的长夜化作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力量。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他带领团队突破技术壁垒,以严谨态度证明核心技术的突破必须沉淀于每一个参数,根植于每代人的接续探索。当前,在攻克更大规模、更高调控精度的激光驱动器技术的新征程上,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这种攻坚克难、开拓创新、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当我们仰望“神光”闪耀的锋芒时,不应遗忘那些默默校准光路的背影。这束照亮科技自立自强之路的高功率激光,凝聚着一盏盏如“林尊琪”般甘于寂寞和奉献的明灯。这或许正是科技工作者存在的最崇高意义:以生命为灯芯,以信念为燃料,在人类认知的边界点燃永不熄灭的火炬。
林翰 | 上海硅酸盐所副研究员
读完书中严东生先生的故事,深感严先生的一生就是新中国无机材料科学发展的缩影。他心怀家国,中断海外研究毅然归国,将毕生精力奉献于百废待兴的祖国。其战略眼光令人叹服:奠基鞍钢耐火材料,引领上海硅酸盐所转向先进无机材料前沿,上世纪90年代又敏锐布局纳米科学……每一次关键转型,都精准契合国家需求,照亮学科发展之路。作为他的“徒孙”,我投身于他前瞻部署的介孔与低维纳米材料研究,这不仅是对其科研方向的追随,更是对他“顶天立地”科学家精神的继承——既要探索材料世界的精微奥秘,亦不忘将汗水挥洒于祖国大地。
蒲吉斌 | 宁波材料所党委委员
优良的作风和学风是科技工作的“生命线”。童第周先生变卖家产、举债购置显微镜,在艰苦条件下开展科研,将科研人的纯粹与执着彰显得淋漓尽致。在推进海洋材料研发中常遇技术瓶颈,如复杂海洋环境材料耦合损伤的机制等,先生的执着,让我更加坚定攻坚克难、永不言弃的信念。先生作风简朴、始终拒绝任何形式的特殊待遇,时刻提醒我要把科研资源用在刀刃上,聚焦海洋材料“卡脖子”难题,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力量。先生为了避嫌,放弃家属的晋升机会,廉洁奉公精神让人钦佩,勉励我在推进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中要严守公正底线,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为加快抢占新材料领域科技制高点贡献力量。
徐灵颖 | 南京土壤所助理研究员
郑儒永带伤站立工作15年;李小文布鞋赤心,刻苦钻研创建李—斯特拉勒模型;钱三强拒绝“原子弹之父”称号,提前布局核科研储备,展现“国之大者”的格局。书中所述,不仅是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更是他们用信念和坚持筑成的不朽丰碑。农业连着土地与民生,身为农业科研青年,不能书斋空谈,必须走进田间地头,向土地学密码、向农民问智慧。双脚沾泥,方知民生冷暖;躬身力行,乃见科研真谛。只有脚踏实地,让论文扎根麦穗、成果印在田野,才是对前辈精神的传承、对国家人民的担当。
袁丰 | 南京地湖所研究员
六架藏书,是周立三先生留给研究所的特殊“存款”。翻开这些书页,仿佛能看到一位地理学家对科研事业纯粹的无私奉献,感受到一位前辈对年轻学者最深的期盼。周老的期盼,体现在字里行间的提携里。他让年轻人主笔报告,自己却在背后一字一句地推敲修改;带学生开会,总把发言的机会让给学生。这份“把舞台留给年轻人”的胸襟,让科研火种得以生生不息。周老的期盼,体现在公私分明的取舍中。1540元课题奖金刚发下来,他凑了个整,拿出1600元分给没署名的同事;收到15万港元的奖金,毫不犹豫拿出10万设立科研基金。在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他将荣誉转化为滋养后辈的沃土,让每一份嘉奖都催生出新的学术生命。
黄鑫 | 苏州纳米所项目研究员
黄昆先生凭借2万元经费的基础研究项目,在半导体物理领域筑起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高峰;严东生先生仅以8页纸的项目任务书为起点,淬炼出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晶体。两组数字似一面明镜,清晰映照出当下科研领域的浮躁现状。真正的科研突破,从来都源自创新思维的迸发与脚踏实地的深耕。唯有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回归科学本源、秉持求真本色、摒弃虚浮之名,把每一分科研经费都攥成攻坚的利拳,把每一页项目书都写成对科学的郑重承诺,方能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踏稳每一步。
刘瑞 | 合肥物质院固体所研究员
作为固体所奠基人,葛庭燧先生放弃优渥的生活,毅然扎根条件艰苦的董铺岛,凭借“摸爬滚打、勤俭建所”的创业精神,铸就了这片科研热土的灵魂基因。他“舔光”餐盘、退掉补贴的节俭精神,与为国为民、慷慨解囊的博大胸襟,形成动人对比。先生一生践行“无私无我”的信念,甘居陋室,将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这份以国为重、克己奉公的崇高品格,深植固体所血脉之中。作为后继者,我们须将“勤俭建所”的理念刻入日常,让每份资源物尽其用,更要将为国分忧内化为创新攻坚的不竭动力。先生虽逝,其精神如不灭灯火照亮征途,指引我们以赤诚之心奉献祖国科学伟业。
郭汝梦 | 精密测量院副研究员
方俊院士的事迹让我深受触动,他在工作中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生活中公私分明、节俭自律,他谦虚待人、甘为人梯,培养了大批人才。“勤能补拙”的座右铭伴随他从练习生成长为院士,晚年仍著有65万字的《固体潮》。他严谨治学、廉洁修身的高尚品格,是我辈科研与做人的永恒榜样。作为从事地震大地测量研究的青年科技人员,我将大力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优良作风学风,坚守科技创新的“生命线”,面向地震科学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攻坚克难,静心笃志、力戒浮躁,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为抢占地震预测预警领域科技制高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金俊琰 | 水生所研究员
刘建康先生以“生命属于祖国”的赤诚之心,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崇高的家国情怀,也指引着我的科研之路。在大食物观背景下,作为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水产养殖直接关系国民营养与粮食安全。我国虽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却面临鱼粉、豆粕等核心饲料原料严重依赖进口的困境。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我们传承刘建康先生“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将科研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着力突破新型饲料资源开发和精准营养技术研发等关键领域,为水产品稳产保供提供科技支撑。
苏翔 | 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员
合上《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的书页,刘东生院士衣着简朴站在黄土高原上画地质素描的特写镜头、赵焕庭老师在使用了30年的办公桌前伏案工作的专注身影,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代大师,他们在各自领域建功立业后依然坚持自我,不搞特殊、简朴励行,将有限的经费和无限的精力投入科学研究。与今日追求配备庞大的实验室集群和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不同,前辈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探索,不在聚光灯下,而在冷板凳上;不在物质丰饶处,而在精神富足中。
王世林 | 西安光机所工程师
翻开《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一书,赵忠尧、龚祖同、王大珩、侯洵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动人故事如光学玻璃般纯粹透亮,又似高速摄影般定格永恒。龚祖同院士为减轻国家负担、节省科研经费,主动要求降薪,并提出对设备修旧利用;为提携年轻人,他坚持“把年轻人的成绩放在前面”;为进一步提升设备应用成效,在用户满意的情况下仍持续完善。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却凝聚着最纯粹的科学精神。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长征路上,我辈当以之为镜,以光学观探测技术为基石,将个人理想融入科技强国伟业,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青春光芒。
李维民 | 兰州化物所研究员
《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中兰州化物所党鸿辛院士“一张稿纸上的遗训”、周望岳先生“以实验室为家”等事迹,跨越时空、直抵人心,令我深受震撼与教育。老一辈科学家以诚信筑基、清廉立身,点滴小节映照崇高风范,为新时代科研作风学风树立了标杆。作为党鸿辛高端关键油品创制与统型攻关突击队队长,我们要在实现关键油品创制统型与自主制造的创新征程中,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恪守诚信严谨、清廉简朴的科研操守,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力戒浮躁功利,以“大我”情怀攻坚、砥砺“以身许国”担当,用优良作风学风赋能抢占科技制高点。
魏金侠 |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刘瑞玉院士一生节俭,却在临终前将毕生积蓄捐资助学,让我看到了科研工作者最纯粹的精神品格。他甘愿顿顿方便面以节省时间投入科研,却对学生倾囊相助,这种“苛待自己、厚待他人”的品质,恰是网络安全工作的生动写照。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像刘院士那样“吝啬”——“吝啬”每一个可能的安全漏洞,“吝啬”每一次可能的疏忽大意;更要学会刘院士对他人的“慷慨”,以“慷慨”的担当筑牢安全防线,在网络安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为科研人员提供最可靠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