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张懿战略矿产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争做资源环境领域的科创尖兵
作者: 孙振华            发布时间:2025-09-15 14:21:39

扫一扫阅读

张懿战略矿产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院士是我国清洁生产技术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她首次提出的亚熔盐高效清洁反应、分离新系统和新过程,在战略矿产资源高效清洁转化—多级循环利用集成技术和绿色过程工程领域取得了重要原创性成果和产业化应用突破。张懿院士始终秉持“献身科学、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致力于清洁生产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在重金属污染控制与资源综合利用上建立了系列新技术和应用工程,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对待科研工作,张懿院士一直亲力亲为、开拓进取、勇攀高峰,践行了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使命担当。我至今记得张懿院士在80岁高龄时仍对自己提出要求:“我现在就是希望能把科研成果产业化升级的欠账给还上,这不是简单的成果鉴定、验收、报奖,而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在张懿院士的感召下,2022年7月,张懿战略矿产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成立。突击队由过程工程所战略金属资源绿色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38名青年科技骨干组成,其中党员占比89.5%。突击队以“科技报国、薪火相传,战略矿产、绿色循环”为奋斗誓词,旨在聚焦镍、钴、锂、钒、钛、铬、铜、硅等国家战略矿产资源的迫切需求,突破湿法清洁提取、高端原料制备、高质循环利用、过程管控等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弘扬科技报国精神为主题、以青年科技骨干为主体、以攻关关键技术任务为主线的青年团队。

突击队以战略性低碳能源金属矿产资源清洁循环利用为主要攻关任务,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感召下,在攻关中始终能够做到挺身而出、无私奉献,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队员王兴瑞长期扎根企业现场,平均每年在现场时间达200天左右,保障4万方/年废催化剂循环利用示范工程按期投产;万吨级示范线投产期间,队员刘彪连续两个月未曾回家;疫情期间,队员陈德胜长期驻扎在一线,全年在现场工作10个月以上,保障项目建设按期进行。以上3位队员获评研究所“工程一线标兵”荣誉称号。

突击队结合能源金属在国家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团结互助、埋头苦干,着力攻克原生/再生镍钴锂资源湿法提取与循环利用、碱介质活性氧强化钒铬清洁提取、铜硅绿色低碳制造与保级再生等重点任务,形成了共伴生难处理钒钛磁铁矿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特色锂矿石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低品位铜资源生物堆浸、退役锂电短程清洁循环利用、高纯钒短流程低成本制备等系列重大原创性技术,着力支撑国内首套4万方/年废催化剂循环再用示范线、多组分协同萃取—水反萃盐湖清洁提锂、锆铪铷铯等战略金属新型萃取装备的研发及模型构建优化、红土镍矿盐酸常压浸出长周期验证等核心难题,从而有效突破环境—“双碳”多重约束下的战略金属绿色低碳提取与循环利用瓶颈,破解多项资源清洁循环利用行业难题。

作为突击队的一员,我在感到自豪的同时,深感责任重大。我主要从事固体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工作,我牢记张懿院士的教诲,面向需求进行定向化设计,兼顾经济性指标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总体要求,以期真正实现技术的应用价值。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很多工作是科研人员不擅长的,有时也有怨言。但一想到张懿院士拖着病躯来到铬盐清洁工艺示范现场参与调试,甚至亲自拧动阀门,这种精神让我抛弃了个人得失,同企业开展密切合作,真正做到技术服务全面到位,最终保障顺利投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虽然在科研工作中张懿院士传递出的是严谨、科学的态度,但在生活中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过程大厦启用时,我去帮张懿院士搬办公室,看到大大的国家技术发明奖证书时,羡慕地说,“张老师,您这个奖真厉害”。张懿院士说,“这些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还是要靠你们年轻人。”

今天,在科研上、生活中,我依然把张懿院士的鼓励当成动力,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正如张懿院士在入党志愿书中所写的:“用共产主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不计个人名利,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突击队将践行张懿院士的精神品格,争做资源环境领域的科创尖兵。

(作者系过程工程所高级工程师、张懿战略矿产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