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东北地理所大豆第一党支部: “两融合两提升”   助力抢占生物育种领域科技制高点
作者: 通讯员  毛之夏            发布时间:2025-07-10 10:48:46

扫一扫阅读


大豆第一党支部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第一党支部为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以党的思想引领科研方向,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快抢占生物育种领域科技制高点,总结凝练出“两融合两提升”的党支部工作法。

党支部工作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

大豆第一党支部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为指导,积极推动科研工作,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支部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确保科研工作方向正确。

党支部将“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作为科研工作的指示方向,通过组织开展“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对标使命定位,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深入研讨,确立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凝练 “牢记使命,筑基种业魂;不忘初心,赋能大豆芯。”的奋斗誓言。

党支部引导党员强化“国家队”“国家人”意识,把握正确科研方向,积极抢占生物育种领域科技制高点。党支部提出以“亲本全基因组选配、后代基因型分级选择和快速加代”为核心的分子设计育种新思路,突破了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关键技术,使育种效率提高80%以上,推动品种更新换代,促进作物产量稳步提升。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科研创新能力深度融合

长期以来,国内大豆育种以常规育种技术为主,突破性新品种培育进入平台期,亟须研发高效精准的育种技术进行更新换代。

党支部结合科研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创新融合方式,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党支部积极组织一线党员科技骨干作为突击先锋,勇于创新、敢于拼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分子设计育种平台全基因组选择方法,设计选育“东生118”大豆新品种。2023年,“东生118”在吉林农安中重度盐碱地取得亩产224.78公斤的成绩,约为对照品种的2.4倍,为我国大豆振兴提供了优异种质,更为实现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

双轮驱动

提升团队凝聚力与创造力

党支部注重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加强党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党员的需求和意见,积极解决实际问题。

为响应“全民终身学习”的号召,2023年3月,党支部建成“长白松”阅读室,寓意支部党员、职工和研究生做人做事要追求卓越、坚韧不拔。阅读室陈设书籍、电脑、投影仪等多种学习资源,党支部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学术交流等活动,鼓励支部党员、职工和研究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党支部还建立党员活动室、党员笑脸墙、荣誉墙等,增强团队成员归属感、幸福感。

示范效应推动团队创新爆发力提升

党支部注重挖掘本支部一线科技人员的先进事迹,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科技人员牢记和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使命职责。近三年来,党支部多名党员被农业农村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等单位授予荣誉称号20余项,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39篇,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项。2024年,党支部被命名为吉林省直机关“四强”党支部。

同时,党支部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热情和潜能,立足研究所实际,创新党建活动,有力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推动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2025年,党支部所在科研团队基于大豆突变体库大规模筛选,成功定位调控抗倒伏性状的关键基因,为高产密植大豆育种确立核心分子靶标,研究成果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

(作者系东北地理所党委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