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来自基层党组织的报道】武汉岩土所: 让党旗飘扬在岩土攻坚一线
作者: 张鸿悦  唐琳            发布时间:2025-07-10 10:26:35

扫一扫阅读


科研党支部与机关党支部举办科研管理骨干素质提升班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是我国岩土力学领域的重要科研力量,定位于岩土力学与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重大工程与灾害控制、深部资源及能源高效安全开发、废弃物地质处置和利用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工作。“十四五”时期,武汉岩土所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岩土灾变力学与灾害防控、能源岩土力学与地下储备、岛礁与环境岩土修复工程三个主攻方向,持续攻克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

作为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武汉岩土所科研工作任务繁重且充满挑战。面对高强度的科研任务与复杂艰险的环境,是什么力量让这支队伍始终保持团结奋进、持续攻坚?武汉岩土所党委给出了答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把党的建设深度融入科研全过程。

武汉岩土所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院党组工作要求,紧扣“党建强所、创新强国”主线,持续强化党委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创新党组织设置,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

强基铸魂 锻造“四强”党支部

武汉岩土所党委始终坚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牢固树立“强基铸魂”工作理念。研究所创新实施“双融双促”工作法,推动党支部组织架构与科研业务体系深度融合:在科研中心设立党支部,在学科方向组设立党小组,实现党组织对科研任务的全链条、全覆盖、全嵌入、全过程参与。

锻造“四强”党支部,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武汉岩土所坚持把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作为关键之举,形成了一批党务与科研“双肩挑”的骨干力量。

“党支部书记不仅是党建工作的‘领头雁’,更是科研攻坚的‘排头兵’。”武汉岩土所党委办公室负责人丁隽介绍,像科研二支部书记王勇、科研三支部书记汤华、科研四支部书记刘磊等,经常奋战在实验室和工程一线,利用业余时间带头组织党支部学习、做思想动员。

精神引领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武汉岩土所,党员科学家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艰险的科研前线。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岩土所坚持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贯穿于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全过程,涌现出一批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

在这里,党员先锋故事比比皆是。在四川锦屏幽深隧洞中,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周辉率党员突击队直面岩爆之危,开展岩爆监测与灾害防控研究,研发出静力防治与动力防护相结合的锚固技术,为我国“西电东送”工程保驾护航;在西藏墨脱公路建设中,党委委员陈卫忠携团队顶住高原极险,以强震区泡沫混凝土吸能减震技术保障嘎隆拉隧道工程安全,让“高原孤岛”从此融入国家动脉;在沪蓉西滑坡频发地带,党委委员陈从新与党员科学家昼夜监测地质变化,以科学预警阻断灾难轨迹,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深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邵军长期工作在科研一线,驻守在川藏铁路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现场,支撑多个深埋隧洞的安全建设和运行……

为进一步发挥“两个作用”,武汉岩土所党委持续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在重大科研项目和野外工程任务中设立临时党支部、攻坚党小组,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使命。“科研一线在哪里,党旗就插到哪里;科研任务在哪里,党员就冲到哪里。”这一理念贯穿研究所每一次科研突破与技术攻关。

创新机制 党建与科研同频共振

武汉岩土所党委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与科研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党委慰问一线科研人员,党委委员主动联系科技骨干,强化党组织服务科研的能力和实效。

武汉岩土所着力搭建交流平台,开展结对帮扶、联学联建等工作,推动党支部共建融合,鼓励不同学科间的思想交汇与协同创新。例如,岩土力学与工程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开展党建专题课题研究,探索重点科研平台中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主任潘鹏志、副主任施锡林作为课题组成员主动参与院重点课题调研,积极为实验室党建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在激励保障方面,研究所将党员作用发挥纳入年度考核体系,推动“党员示范岗”“攻坚突击队”等品牌建设。机关第二党支部书记、人教处负责人关芬芬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推动研究所获评“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纪委委员孙冠华将廉政监督嵌入科研经费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与科研安全双落地。

从实验室到雪域高原,从理论模型到工程实践,武汉岩土所始终坚持党建与科研相结合,服务于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布局。“党员科学家在科研技术上带头攻关,也在不断传递着科学家精神。他们的实际行动,构成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最生动的注脚。”武汉岩土所所长薛强表示。

(作者张鸿悦系中国科学报社实习生,唐琳系《科苑党建》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