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兰州分院:赤子丹心力报国 科技强国勇担当
作者: 冯起            发布时间:2025-02-20 14:16:44

扫一扫阅读


兰州分院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1954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正式成立。70年漫漫征程,在中国科学院党组的领导下,兰州分院系统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国家队”“国家人”应尽的使命担当与无悔奉献。

栉风沐雨 砥砺前行

20 世纪50 年代,以杨澄中、施雅风、朱震达、党鸿辛、高由禧、柳大纲、张彭熹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大西北,开启了科学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澄中带领团队于1963年实现当时国内最大回旋加速器——1.5米回旋加速器建成出束,为我国原子核物理创造重要实验条件,支撑完成国防科研任务,为我国氢弹的成功研制贡献了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开创我国冰川物理、冰川水文等方面的研究,系统发展了中国冰川学理论,把中国冰川学研究推向世界前沿;作为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朱震达奠定和发展了中国治沙工程理论,开拓了中国沙漠化及其防治研究;我国盐湖化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柳大纲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柴达木盆地开展盐湖资源研究,促进中国钾肥工业的崛起……

这些少年立志报国、老骥依旧伏枥的科学家及其事迹,折射出赤子忠心的家国情怀和坚定信念。

踔厉奋发 薪火相传

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科技界迎来“科学的春天”。兰州分院科研人员应国家需求,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学科,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代物理所于1988年建成的重离子加速器,把我国重离子物理研究推向世界,取得了以新核素合成和研究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兰州化物所开发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为国家提供了急需的战略物资,项目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针对包兰铁路面临的风沙侵扰,当时的沙漠所沙坡头站科研人员创造性地建立“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沙漠铁路防护体系建设理论与模式,不仅为包兰铁路安全运行保驾护航,更在防治沙害、生态环境重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上马”,当时的寒旱所科研团队迎难而上,首次提出并应用“主动冷却”路基理论和技术,保障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设计和成功建设。2008年,青藏铁路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这些闪光的荣誉背后是兰州分院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守与“一寸赤心惟报国”的忠诚。

创新驱动 科技强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兰州分院分党组贯彻落实院党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分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带领并督导系统各单位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定位,紧紧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攻坚克难、笃定前行。

近代物理所依托重离子加速器,首次合成新核素锇-160、钨-156,使我国新核素研究进入新的核区;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建成出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代物理所全力推进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医用同位素等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走出一条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示范到产业化应用的全产业链自主创新之路。瞄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西北研究院发挥学科优势,组建精锐团队围绕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安全保障、盐碱地改良后备粮仓、北方沙漠化精准防治与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科学研究。青海盐湖所面向国家在锂、硼、镁等重要原材料高端产品方面的战略需求,实现了资源高值化利用的产业化示范。西北高原所持之以恒打造“两园两站一室一库”,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兰州化物所研制的固体润滑材料及特种润滑油和润滑脂,为载人飞船、运载火箭提供了关键润滑材料技术,有力保障了我国航天事业稳步前进。

70年来,兰州分院系统单位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 2650 余项,其中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95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6项、一等奖9 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培养产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4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团队6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25名。

行百里者半九十。兰州分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紧密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多应有贡献。

(作者系兰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