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成都分院:六十六载同行路 重整旗鼓再出发
作者: 王嘉图            发布时间:2025-2-20 14:16:44

扫一扫阅读


成都分院举行“入住新园区 启航新征程”征文比赛颁奖典礼

抬眼回望,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已走过六十六载春夏与秋冬。创新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汤汤。成都分院响应“向科学进军”号召,历经改革开放淬炼,沐浴“科学的春天”,走上服务国家战略、助推成渝发展、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新征途。

从华西坝到兴隆湖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1958年,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成立,初期曾租借四川省建设厅位于锣锅巷的一幢大楼作为办公场所。1978年,中国科学院恢复成立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建成占地120亩的华西坝园区。2021年底,位于天府新区、占地3500亩的成都科学城园区建成并完成整建制搬迁入住。成都分院在百废待兴中从无到有、筚路蓝缕、大刀阔斧地打开了园区建设的新局面。

2023年8月底,占地260余亩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迎来首批研究生。成都学院充分发挥分院系统单位科研资源优势,探索新形势下科教融合自主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努力培养未来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生力军,为切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提供保障。

66年来,历经几代建设者风雨兼程、艰苦创业,从工作区和生活区混合交错的基地型分院起步,成都分院不断抢抓园区升级改造的历史性机遇,终于实现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梦想。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多年来,成都分院科技工作者始终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助推成渝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1982年研制电子选举系统服务党的代表大会,开创我国重大会议选举工作使用电子设备的先河,为历次国家重大会议顺利进行保驾护航;1987年研制地奥心血康胶囊,实现中药首次获准欧盟注册上市,标志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1991年研制的X射线光刻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些成绩离不开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艰苦躬耕,练就了成都分院创新发展的强健体格。

得益于半个世纪以来的积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分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成都分院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8项,发表论文约1.2万篇,出版专著156部,获专利授权约2000项。2020年,5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夯实抢占科技制高点基础

近年来,成都分院深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国家科教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成都分院为法人的“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及其地方配套项目通过验收,现已取得多项重大科学发现,成果发表于《自然》《科学》等,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投入使用;“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完成联调联试并通过工艺验收,已成功观测到脉冲星,其配套项目成都射频科学与技术中心落地科学城园区;“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已启动建设。部署在稻城、成都的大科学装置将与科学城园区的研究中心共同构筑起大科学装置集群,有效支撑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

成都分院坚持内培外引,着力推动国家科教基础设施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建设,现有空间轻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相机系统研制平台、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西南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综合研究平台及山地灾害链综合实验模拟平台等。光电所、成都山地所、重庆研究院积极主动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初步构建了“3+2”的重点实验室体系。

坚持党建引领 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66年来,成都分院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发展,大力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

1986年,成都分院组织11名科技工作者参加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填补多项科研空白。30多年来,“为国争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科学求实”的“长漂精神”始终引领成都分院人砥砺前行。以“坚守 传承 奉献”为主题,依托成都生物所茂县生态站建成党员主题教育基地,生动展示了老一辈科学家坚守西部、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凸显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报国情怀。

2024年,成都分院依托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和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建成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在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树立起两座精神丰碑;光电所以“光电精神”为内核,建成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都文献中心围绕“甘当人梯、敢为人先”精神,建成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作者系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