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物理所: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
作者: 李明            发布时间:2025-2-20 14:16:44

扫一扫阅读


李明(左六)参加党支部活动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在栉风沐雨的光辉岁月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见证了物理学科在我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也融入了新中国基础科学研究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战略征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物理所面向世界物理前沿,潜心治学、攻坚克难、精育良才,形成了创新成果涌现、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白手起家 报国为民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国科学院肩负起发展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重要使命。1950年,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在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严济慈任首任所长。应用物理所成立后确立以发展固体物理为主要研究方向,根据国家经济及国防建设需求,创建一批新的学科领域,体现了当时国家“以任务带学科”的方针。应用物理所白手起家,创建新的学科,在半导体物理、高压物理、低温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方面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为了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1958年,应用物理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物理所不仅首创了许多学科,也向外输出研究力量。鉴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需要,物理所10多个学科先后成建制或部分划分出去,如半导体研究室转出建立半导体所等。

这一历史时期,物理所诞生一大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研究成果,如新中国第一台氢液化器首次获得液氢,为“两弹一星”工程奠定了技术基础;第一台氦液化器首次获得液氦,为国内开展液氦低温实验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国第一根硅单晶为之后迅速发展的半导体和计算机技术提供了技术条件;在自制的第一台拉杆式4×200吨四面顶压机上合成的金刚石,为国内开展高压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抓住机遇 顺势而上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我国国力和外交实力不断增强,物理所不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中美关系解冻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先后访问物理所。其间,他们提出中国应该加强基础研究的建议,对中国科技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物理所派出年轻人到欧洲、美国、日本学习进修,使他们接触到国际研究前沿。这些首批到国外学习进修的人员,后来大都成为各研究领域的带头人。

改革开放后,物理所国际合作交流范围进一步扩大,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应邀来访。物理所设立了“崔琦讲座”,成立“崔琦实验室”,每年邀请诺贝尔奖得主或世界一流物理学家来所开展学术交流。

物理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思考战略目标,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始终走在体制机制创新前列,赢得了全面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机遇。

1984年,物理所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开始试行研究组长责任制,建立学术片制度;为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物理所实行所、室、组三级管理;2010年开始试行学科方向大组制,每个学科方向确定一名召集人。物理所着力加强前瞻布局,培育新兴学科,推动学科融合,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研究方向涉及凝聚态物理、光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物质物理、理论物理、计算物理等主要物理学前沿领域,布局建设了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科研布局和组织架构。

凝心聚力 勇攀顶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物理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向主攻方向、新兴前沿方向集聚,推动应用物理中心实体运行,发挥建制化优势,建立协同化、体系化的科研组织结构,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

在基础前沿研究方面,以高温超导、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外尔费米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原创性科研成果涌现,奠定了物理所在国内乃至国际学术界的领先地位。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物理所产出了钕铁硼永磁材料、碳化硅晶圆、锂离子电池、高温超导滤波器等一批高科技产品,为我国在材料、信息、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物理所引进和培养了众多出色的科学精英和技术骨干,更有很多科学大师曾在这里工作和学习,先后有70余位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党员有40余位。

近年来,物理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挖掘老一辈科学家珍贵史料故事,建成中国科学院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及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着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和谐生态环境,有效提升研究所的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回首奋斗路,眺望新征程。物理所将切实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使命,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优秀传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不懈奋进,书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作者系物理所党委书记、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