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光机所:立足祖国光学事业 书写创新奋进篇章
作者: 金宏 发布时间:2025-2-20 14:16:44
|
长春光机所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口径单体碳化硅反射镜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光学领域几乎一片空白,基础十分薄弱。为了改变落后的局面,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前身)在长春成立,新中国光学事业从此扬帆起航。
70多年来,长春光机所与新中国一路同行,栉风沐雨,一代代长光人满怀赤子之心,扎根东北,以解决国家急需的光学装备为己任,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铸就了新中国光学事业的根基,长春光机所因此被誉为“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
筑光学根基
创业初期,环境十分艰苦,生活条件差,科研任务繁重,但没有人叫苦叫累,大家都干劲十足。凭借这种拼搏精神,1953年,长春光机所研制出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到1958年,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等8种精密仪器陆续诞生,史称“八大件一个汤”。此后,长春光机所又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光栅刻划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等。
这些成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长春光机所在当时树立起勇于向高精密仪器进军的“排头兵”形象,极大激发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这些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光学研究一穷二白的面貌,震惊了世界光学界,为新中国光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服务“两弹一星”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发展原子弹、导弹技术需要在靶场上建立大型光学观测系统,因此部署了“150工程”,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点名由长春光机所负责研制任务。
没有可以借鉴的仪器和资料,一切都要靠自力更生。长光人在“要干国家需要干的事情”信念的激励下,经过5年半的努力,成功研制出150-1样机,性能超过当时苏联同类设备,与美国使用的电影经纬仪水平相当,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大型精密靶场测量设备的历史。研制过程中,长春光机所提出从研究到出产品全部由研究所完成的“一竿子”工作模式,对以后中国科学院甚至国内许多工程技术型研究所办所方针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创新敢为人先
1998年,长春光机所开始预研我国新一代离轴三反相机。这种相机视场大、成像质量高,但也面临一系列关键技术挑战。虽然外界质疑声不断,但挡不住长光人自主攻关的步伐。从设计、光学加工到装调、检测,长光人攻城拔寨,一步一个脚印地逐个突破技术瓶颈,将高难度的设计思想转化为现实成果。
20世纪90年代,长春光机所率先开展大口径碳化硅陶瓷制备技术研究,历经20年的刻苦攻关,经历无数次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的循环,成功研制出世界最大的单坯碳化硅反射镜材料,实现了我国超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材料的自主创新,体现了长光人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诚挚热爱。
建功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长春光机所持续深入推进党建工作和创新文化建设,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突破以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极紫外光刻关键技术、大面积光栅刻划、大尺寸碳化硅发射镜制造、自由曲面光学系统制造、航空光学动态成像、地基大口径光电望远镜等为代表的多个瓶颈技术,实现我国在上述领域的国际并跑或领跑。在深空探测、对地观测、高原和深海科考、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都有长光人拼搏奋斗的身影;“嫦娥”揽月、“天和”驻空、“羲和”逐日、“天问”探火、“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基因仪器探究生命奥秘,都有长春光机所研制的设备参与其中。
在与新中国、中国科学院同行共进中,长春光机所已经发展成为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线,主要从事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精密机械与仪器等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多学科、综合性、基地型研究所。
70余年来,长春光机所取得科研成果200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15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4项,其他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20项;获授权专利3000余项;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涌现出“改革先锋”王大珩、“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等英模人物。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科学院建院 75 周年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长光人深感自豪与责任重大。长春光机所将继续对标“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接续奋斗。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满,坚信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长春光机所将与祖国一路同行,继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作者系长春光机所党委书记、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