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上海技物所:用“红外精神”续写抢占科技制高点新篇章
作者: 孙胜利            发布时间:2025-2-20 14:16:44

扫一扫阅读


上海技物所“链”上党支部为风云四号02星成功发射提供保障

1958年,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创办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建所初期,上海技物所只有46人。

在我国红外技术研究开拓者汤定元的倡议下,红外技术与应用光学被列为国家规划的发展重点。中国科学院整合院内红外技术研究力量,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红外技术研究力量调整到上海技物所。

1964年,上海技物所全面转向红外物理与红外技术研究,响亮地提出“扛红外大旗”的目标,以实际行动书写“红外精神”。

科技报国

小所扛起红外技术大旗

面对国外红外技术的垄断和封锁,上海技物所以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承担国防科研任务,在国内首先成功研制锑化铟红外探测器、锗掺汞探测器,自行设计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低空红外扫描相机,成功研制搭载于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红外敏感光学探头等。

同时,上海技物所在国内率先开展碲镉汞材料制备、器件研制和物理研究,在我国刚开始酝酿研制气象卫星遥感仪器时就部署了辐射制冷器等相关研制工作。1974年,上海技物所开始承担我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遥感仪器的研制工作,从此开启了红外航天遥感技术发展的征程,谱写了自立自强的“红外精神”。

实干见物 夯实红外技术发展根基

面对我国空间技术和遥感技术对红外技术提出的迫切需求,上海技物所聚焦空间光电领域,全力打造覆盖“基础前沿—核心组部件—系统集成”的全创新链体系。

1973年,上海技物所完成我国首次航空遥感观测试验——大兴安岭森林探火试验。1988年,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由上海技物所研制的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获取的全球云图资料完全可以与美国同期气象卫星水平媲美。1997年,风云二号A星发射成功,其搭载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获取的可见、红外、水汽三个通道的图像质量达到同期国外同类卫星水平。上海技物所攻克了关键核心技术——碲镉汞探测器,成功研制出多元器件,定义了我国空间红外焦平面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完整谱系,打破禁运和封锁。1998年,上海技物所成功研制出实用型模块化成像光谱仪。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我国航空遥感仪器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1985年,红外物理研究室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开放实验室,并于1995年被《科学》列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1个前沿实验室之一,续写了“红外精神”。

勇于创新

拓展红外技术应用领域

一直以来,上海技物所将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秉承“求实、创新、合作、守信”的所风,不断拓展空间红外遥感领域。

风云三号A星、B星、C星分别于2008年、2010年、2013年发射入轨,上海技物所研制的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红外分光计、地球辐射探测仪为我国极轨气象探测定量化应用作出重要贡献。上海技物所出色完成“神舟”“天宫”等重大航天工程中光学遥感仪器和空间科学实验设备的研制任务。在探月工程中,上海技物所研发的嫦娥一号激光高度计、嫦娥二号激光高度计及嫦娥三号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激光测距敏感器、红外成像光谱仪均成功在轨应用,使得我国主动光电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丰富了“红外精神”。

勇攀高峰 提升红外技术水平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上海技物所以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目标,瞄准国际最高水平,推动空间红外遥感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号在轨圆满交付,上海技物所研制的光学遥感载荷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对标国际领跑水平的重大突破。天基红外高分辨率相机实现了红外相机全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重大空白,为空间红外遥感技术跨越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碲镉汞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衬底生长、外延、芯片制造和读出电路技术均取得突破,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红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与红外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极限探测、第四代红外焦平面方面持续引领,在跨介质感知与测量、深空探测等方面勇于突破,为加快抢占红外技术领域科技制高点增添了新动能,谱写出新时代的“红外精神”。

传承与弘扬“红外精神”离不开上海技物所党委对党建工作的创新。依托“党员讲坛”“创新种子基金”“匠心讲堂”、科技攻关突击队、支部建在“链”上等平台,所党委组织开展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建设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营造了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作者系上海技物所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