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党课讲稿
作者: 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5-2-20 14:23:19
|
党课讲稿是用来讲党课的文本,又称为党课教案、文案,是一种特殊的党建文体。说其特殊,是因为这种文体没有一定的定制定规,可根据所讲内容和受众的不同,给予写作者比较大的“自由度”。但这种文体也有其基本特点,想要写好党课讲稿,就要了解、遵循、体现这些特点。
主题要明确、集中。党课的内容或者说题材十分丰富,既可以讲党的基本知识,也可以讲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党的建设理论,还可以讲党的重大部署、重点工作、重要活动。但讲党课一定要有一个明确具体的主题,要“聚焦”,不能多主题,不能太分散。确立了主题,就可以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和思考,搜集和筛选材料,设计党课讲稿的结构,确定党课讲稿的观点及各观点之间的关系,确定运用哪些材料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材料,等等。那么,如何确定党课讲稿的主题呢?主要有五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党中央对党员教育管理的要求,二是根据党的中心工作,三是根据党员队伍的实际状况,四是根据单位改革发展的需要,五是根据党员的需求。要把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以确定党课主题。
内容要有完整性、系统性。党课讲稿的主题一旦确定,就要围绕主题组织内容。如果说主题是党课讲稿的灵魂,那内容就是党课讲稿的血肉。一篇好的党课讲稿,既要血肉丰满,又要灵动;既要保证党课讲稿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要做到紧紧围绕党课主题不偏离,这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同志为了把党课讲得有吸引力,过多地举例子、讲故事,一个接一个,但没有一条线把这些事例、故事“牵”起来,没有提出观点,结果就是党课内容很散、很零碎,没有完整性、系统性,也没有突出党课主题。有的同志讲党课时虽然也提出了观点,但只是简单地用观点加事例的办法来讲,堆砌了大量事例,没有充分的论证过程,使人听完后无法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印象和认识。
运用的材料要丰富。党课讲稿的内容由材料构成,只有合规律地运用材料,使其相互间发生紧密联系、构成逻辑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系统,才能构成党课完整而系统的内容。这里说的合规律,既指要遵循客观生活逻辑,也指要遵循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做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同时还要遵循写作规律。要围绕党课主题尽可能多地搜集掌握大量相关的、权威的、新鲜的材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搜集的材料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这些材料可以是理论的,也可以是事例、数据;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历史的;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搜集材料的目的是把所要阐明的问题论述清楚、透彻。
紧密联系实际。要讲好党课,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不能空讲。这里所说的实际,包括党的中心工作的实际,即党中央当前的重大部署和要求,国情、党情、社情的实际,单位改革发展的实际以及党员思想状况的实际。这些实际为党课提供了一种背景,表明是在怎样一种背景下设计和讲解此次党课的;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才能增强党课的针对性,帮助理解和接受党课的内容。
讲述方法要灵活。要善于将政治性、思想性和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有机融为一体,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要丝丝入扣,合情合理,给听众以强有力的说服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讲清楚、讲明白重大理论问题;把讲党史和讲党建融合起来,史论结合;运用好讲故事的方法,讲好生动的故事和细节,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适当运用文学和艺术手法,运用好具有动作性、情感性、现场感、画面感等的文学色彩语言。就叙述方式而言,可以灵活地采用论述、叙述、描述和夹叙夹议等多种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如何不能消解党课的政治性、严肃性、庄重性,要保证党课的完整性、系统性。
既要适合于讲,又要适合于听。党课讲稿是用来宣讲的,不是用来看的,所以要适合于讲;党课是讲出来的,党员是通过听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党课讲稿要适合于听。讲党课不是读文件,也不是作报告,而是一种讲演,“讲”党课和“听”党课是在同一个空间内进行和完成的。现场讲演需要辅以讲演者独特的声调、语气、神态、动作,最好能配以文字、照片、示意图、短视频等。党员实际上是通过现场“听”和“看”来完成接受党课的过程的。这个问题再往深里走,就是如何讲好党课的问题了。“如何写好党课讲稿”和“如何讲好党课”虽然有联系,但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是写作者的事,后者是讲课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