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所研究员高登义:登极取义 知天知己
作者: 樊心刚 王琴 发布时间:2025-2-20 14:23:19
|
1991年,高登义在北极浮冰上开展科学考察
1975年,高登义在北京少年宫作珠峰科学考察科普报告
从多次准确预报珠峰登山天气,为认识珠峰气候变化规律积累经验;到踏遍地球“三极”,开创山地环境气象学新的研究领域;从发现《斯瓦尔巴条约》,推动我国首个北极科考站建立;到醉心科普事业,数十年如一日播撒科学精神的种子……
回首顾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普作家高登义,用“登极取义、知天知己”八个字概括自己波澜壮阔的科考生涯。
“‘登极’是攀登地球‘三极’,‘取义’是时刻铭记报答党的恩情。‘知天知己’是说人要在认清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与自然为友,亲近世界、探索未知。”高登义表示。
珠峰天气预报员
新中国成立之初,登山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
1966年,年仅26岁的高登义接到任务,赴珠峰大本营研究和考察天气特征。彼时,恰逢中国登山队为1967年正式登顶珠峰运送补给物资到8100米营地,高登义受邀担任登山队气象预报组副组长,负责高空风预报。
为捕捉珠峰7000米至9000米处风的变化,高登义自制了一套预报工具。根据他的测定,1966年4月23日可能有一次冷空气过程会带来大风。但初出茅庐加之预报不确切,高登义的预报最终未被列入预报结论。
然而,第二天上午,珠峰高空风突然加大,登山队12名队员在通过7400米大风口时遭受不同程度的冻伤,其中8名队员做了手术。这件事带给高登义极大的震动,他下定决心要把珠峰登山天气预报做好,为我国登山事业作出贡献。
此后,在珠峰考察的日子里,高登义夜以继日、严谨认真地观测、记录、研究珠峰天气变化与各方面的关系,以实际行动践行承诺。高登义发现,在珠峰7500米左右的大风口,有一条狭窄的地形通道,呈东西走向。每当有西风或西北风时,这里风速比相同高度的其他地方快1至2倍,这很可能就是所谓的“狭管效应”。
高登义的珠峰天气观察笔记,引起了我国气象学家陶诗言的注意。他鼓励高登义将观察笔记整理成文章发表,并希望高登义在实践中不断探明和总结珠峰山地特殊气候的变化规律,这也成为我国山地环境气象学创立的起点。
1984年,高登义在南迦巴瓦峰再次为中国登山队做登山天气预报。这次,他既是填图员,又是预报员,还是观测员,但无论是长期、中期还是短期天气预报,他的预报结果都与天气实况基本符合,深刻诠释了敢为人先、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
北极建站先驱者
和南极一样,北极也是国际科考研究的圣地。如北极气候环境变化与全球气候环境关系、北极高空大气物理、北极古气候和古环境、北极自然环境特征和资源等,都是科学家关注的研究内容。
中国北极科考站的落成,缘起于一个条约——《斯瓦尔巴条约》,而高登义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1991年,高登义应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Y.Gjessing邀请,参加由挪威、苏联、中国、冰岛科学家组成的北极考察队,赴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及附近海域考察。
在斯瓦尔巴群岛的一间博物馆里,高登义偶然发现了《斯瓦尔巴条约》原文,得知中国于1925年已经成为北极《斯瓦尔巴条约》成员国,享有《斯瓦尔巴条约》规定的一切权利,如可以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考站,可以开矿、办学、经商、出入自由,等等。
高登义十分激动,考察结束后,他将条约原文带回国,为我国享有《斯瓦尔巴条约》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也是从那时起,中国科学家开始发力。
1991年至1993年,高登义、张青松等科学家陆续在北极进行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的考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95年,高登义随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挪威,为北极建站打下了坚实基础;1996年,中国代表团出席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会议,以政府名义成为组织成员。
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我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于2002年建成,30多位中国科学家在此工作了两年,发表了10多篇论文。2004年,我国永久型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建立,我国真正步入南北极并行科考的行列。
即便在推动北极建站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每每谈及这段经历,高登义总是谦虚地表示,都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科学精神播种者
“我们不只是告诉孩子们一个答案,而是告诉孩子们怎么提出一个问题。”在高登义看来,科学思维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退休以后,高登义没有选择颐养天年,而是走上了一条并不平坦的科普之路。
高登义科普生涯的起点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中国科学院排演名为《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歌舞剧,高登义受邀为剧组讲述珠峰科考故事,并以此为契机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作了一场有关珠峰科考的报告。
1975年,中国登山队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高登义借此契机,受邀给北京十九中学的学生讲攀登珠峰的故事。在学校的大操场上,近千名学生席地而坐,认真听他讲述中国登山队员不怕牺牲、攀登珠峰的英雄故事。在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学生们不仅听得全神贯注,还不时献上震耳欲聋的掌声。
孩子们的求知若渴给了高登义极大的触动。“我很高兴看到中学生们在科考中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继而树立起科学理想,因为他们才是未来极地科考的中坚力量。”
自那时起,高登义开始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科普事业中,在全国各地作科普报告、出版各类科普书籍、担任科普考察顾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登义参加由李佩和张志林组织的北京地区科普报告活动,并于2006年正式加入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近10年来,他又成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截至2024年3月,他在全国的科普讲座已经超过2000场。
在高登义看来,开展科普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语言、文字,同样可以用歌声。作为中国科学院京区老年文联老科学家合唱团的荣誉团员,高登义和众多科学家一道,用高昂的歌声,唱出了科学家精神的深邃、厚重、灵魂与底色。
当前,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为中国科学院确立了新时期新征程上的新方位新坐标,赋予了中国科学院这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使命新担当。
虽已离开科研一线,但高登义仍心系祖国科学事业,致力于通过科普渠道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赤诚之心,相互映照。风雨兼程,前路漫漫。84岁的高登义毅然扛起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步履不停、奋斗不止,继续在祖国大地上播撒名为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种子。
(作者系离退休局教育活动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