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水生所:碧水丹心 报国为民
作者: 解绶启            发布时间:2025-2-20 14:16:44

扫一扫阅读


伍献文、陈宜瑜、曹文宣讨论鱼类分类学问题

水,乃生命之源;水,滋润了地球,孕育了生命。水之奥秘、水利万物、人水和谐,探究规律、造福人类、造福自然,这就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立所之本。

开创基业 彰显国家生物主权

1930年1月,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南京成立(水生所前身),主要任务是调查我国生物资源,抢先中国生物的自主命名权。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主体、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部分人员及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的藻类科研人员共同组成水生所,使其成为中国科学院建院之初成立的15个研究机构之一,研究方向为有关水生生物的基本学理,以配合水生动植物生产需要。这恰与秉志等创办的中国科学社“格物致知,利用厚生”的理念一致。

建所75年来,水生所名未改、志不移,碧水丹心、报国为民。

发展渔业 保障人民基本蛋白质供给

国家需求就是水生所努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全国人民吃鱼难的问题、保障基本蛋白质供给,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扩大院务会议提出,水生所的中心任务是“准备调查研究水生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以期达到水产增产的目的”。为此,1954年9月,水生所搬迁至湖北武汉,组织开展全国湖泊系统调查,为厘清我国水体淡水生物资源状况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为精确了解湖泊的渔业生产能力,水生所率先开展了定量生态学研究,建立了基于湖泊初级生产力的渔产潜力评估方法和技术;进一步利用鱼类生物能量学模型,构建湖泊生物资源与鱼类放养容量及环境因子的动态关系,推动湖泊渔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定量管理。此外,水生所提出并实践的“以鱼控藻”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不仅解决了水华的困扰,还为人民提供了优质的蛋白质,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为解决养殖鱼类苗种依赖天然水体的问题,水生所于上世纪50年代联合并带领一批国内专家开展研究,及时突破“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难题。从世界第一例转基因鱼、世界第一例体细胞克隆鱼,到全雌鲤、异育银鲫系列品种等,水生所几代科学家不懈努力,开创了我国鱼类育种新理论新技术。

国家需求就是召唤。1950年6月至9月,浙江菱湖地区池塘养殖大规模暴发鱼病,水生所研究员倪达书毅然离开钟爱的原生动物学,开创了中国鱼病学研究。

近年来,水生所在鱼类基础生物学和遗传育种方面持续发挥引领作用,成功解析了鱼类促进生长、高效饲料利用、耐低氧、抗病、性别控制等性状的遗传学机制,建立了性别控制、单性养殖群体获得技术,为进一步开展鱼类基础生物学和代谢调控、精准育种与精准养殖奠定了基础。

整治环境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1973年3月,水生所组建成立水污染生物学研究室,主要从事环境与生态毒理学、环境生物监测、废水生物净化和化学生态学等4个方向的研究。自此,从鸭儿湖氧化塘废水处理、官厅水库和中南海水质管理,到建立国内首家二英检测实验室、首创微型生物群落变化监测方法,水生所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国内水环境评估和治理的发展。

如今,水生所的人工湿地系列技术、湖泊修复理论与技术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杭州西湖、云南洱海、武汉东湖等多环境得到应用,有效改善了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杭州西湖申遗、G20峰会及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国家重要活动的水环境保障作出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保护资源 可持续发展造福后代

开展水生生物资源调查、解析生物多样性形成及特征、制定保护和利用策略,始终是水生所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所里的老一辈科学家开创了水生生物学调查和研究领域,主持编撰《中国淡水轮虫志》《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等系列著作,为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

例如,陈宜瑜、曹文宣等通过对青藏高原裂腹鱼类起源和演化的分析,推动了地学、生物学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诠释了物种的多样与演化;白豚、江豚的保护已成为世界鲸豚类保护的成功范例。

中国式现代化对水生态和水生物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粮食安全、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提出了新的要求。水生所将一如既往瞄准国家和人民重大需求,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优的水产动物蛋白,为人民守住绿水青山,为人民健康提供营养的食物、美好的环境、安全的环境,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科技安全等方面抢占科技制高点,秉承“开拓创新、科学求实、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所训,砥砺前行、不断奋斗。

(作者系水生所党委书记、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