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南海海洋所:南海精神 国家使命
作者: 谢昌龙            发布时间:2025-2-20 14:16:44

扫一扫阅读


谢昌龙参加南海海洋所2024年度兼职辅导员工作会议暨学生思政工作交流座谈会

栉风沐雨六五载,树蕙滋兰著华章。1959年1月7日,面对国家在南海的重大科技需求,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广州正式成立。

65年来,南海海洋所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无论是筚路蓝缕中的勇于求索,还是春涌神州时的敢闯敢试,都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将国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学研究紧密融合,在我国海洋科学发展史上留下深刻足迹。

筚路蓝缕 勇于求索

自建所之日,南海海洋所就开创多个“第一”:第一份南海渔业资源科考记录、第一份南海渔业资源调查报告、第一份南海渔业生物科学技术研究报告、第一张南海渔场图、第一版南海地形图、第一部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沉积图集、第一部南沙群岛及其邻近岛屿植物志。

1984年起,南海海洋所牵头组织10多个部委40多家单位组成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对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进行了近20年的综合科学调查研究,考察足迹覆盖南沙群岛全海域和各岛礁,获得水文、地质、生物及油气资源等大量数据和资料,在丰富发展我国热带海洋科学基础理论的同时,为维护我国南沙群岛主权与海洋权益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

创新合力 敢闯敢试

2004年,南海海洋所自筹资金策划实施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率先开创南海科学考察开放共享新模式;2009年起,持续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至今总航程约22万海里,设置4000多个站位,航行近2000天,为国家重大需求、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目前,南海海洋所已发展成为拥有2个园区、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5个院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联合开放实验室、3艘大型海洋科考船、6个临海野外台站(含3个国家野外台站)和1个标本馆在内的我国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国立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申建工作顺利推进,国家海岛礁开发与保护技术创新中心持续推进,“数字南海”平台迭代开发第四版并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和5×8小时离线服务……南海海洋所已经成为我国一支强大的、不可替代的海洋科技力量。

65年来,南海海洋所共取得科研成果近800项,获国家、中国科学院、部委和省市级成果奖260余项,相关科技创新团队荣获中共中央授予的“模范集体”称号;目前主持、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0余项;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联系与合作,重点发展与海洋科学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新征程 新使命

迈上新征程,南海海洋所坚持人才队伍和科技布局同推进。成立人才工作委员会,制定“十四五”人力资源规划,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组建南海珊瑚礁生态修复青年科技创新先锋团队,成立陈清潮逐梦深蓝突击队、赵焕庭南海岛礁科学钻探研究攻关突击队,激励科技工作者在重大任务中接续优良传统、勇担时代重任。

迈上新征程,南海海洋所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使命定位。推动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围绕科技创新谋划党建工作、结合科技创新部署党建工作、通过科技创新检验党建工作,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为引领支撑保障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迈上新征程,南海海洋所注重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65年来,南海海洋所人逐步形成“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科技报国”的创新价值观,“广容百川、通达四海、进取不息、协力攻坚”的海洋文化特征和“开放、竞争、进取、协作”的精神,并深深熔铸于研究所建设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近年来,研究所相继获评广东省直机关文明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我们将紧紧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大力弘扬“南海精神”,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加速从“在干什么”“想干什么”向“该干什么”转变。我们将以凝练海洋科技制高点科研选题、国重重组、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建设等为抓手,加强引才培才力度,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布局、重塑队伍;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提升管理效能,强化工作落实,为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创新生态和政策保障,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铭刻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伟大贡献。

(作者系南海海洋所党委书记、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