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广州地化所:国家需求来了  我们如何“接得住”
作者: 张双虎  通讯员魏大任             发布时间:2025-02-20 10:35:49

扫一扫阅读


广州地化所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传达学习中国科学院2024年度工作会议精神

在多数人看来,改弦更张都是件慎之又慎的事,更何况面临变革的是中国科学院系统中一个“国际评估在全球同领域科研机构排名前15%、部分领域位居前5%”的研究所。

面对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的重大挑战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不断“自我否定”,历经“阵痛”最终实现“华丽转身”。

变革的困惑

“说实话,当时我们的确不太理解。”提及国重重组之初的困惑,广州地化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海祥直言不讳,“我们所学科发展良好、研究基础扎实、人才队伍稳定,而且管理规范、人心凝聚。研究所各方面都处在比较好的阶段,为什么还要改?”

国重重组前,广州地化所拥有有机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当国重重组的“信号”越来越明晰时,广州地化所领导班子并没有太多担心。建所以来,广州地化所就以基础研究为主,经过持续改革和优化调整,不仅拥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学科布局合理,人才队伍也很强,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均由院士领衔,每个实验室还有近20名“杰青”“优青”等骨干人才。因此,大家认为重组的压力应该不会太大,但后来事态发展远超大家预料。

在300多人体量的广州地化所,研究人员大多分布在两个国重之中。在国重重组工作开始后,研究所提交的重组方案却一直未获院党组批准。

“国重重组时,院里强调不仅要做体系化建制化的基础研究,还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国家需求背后的基础研究问题。”张海祥回忆说。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来主要聚焦地球科学前沿基础研究,重组后不仅瞄准深地科学这一国际科学前沿,还聚焦国家战略矿产资源。

“学科是不会变的,但做研究时,要选择国家急需的领域,既满足国家需求,又保障学科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地化所所长何宏平强调,“基础学科一定要保住,有学科才能培养好人才,有人才才能支撑起项目。有了人才,什么项目来了都能‘接得住’。”

感受到压力

“现在回过头看,重组后各方面成效都不错。”张海祥说,“大家思想转变了,原来只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现在有意识地关注国家重大需求,在解决基础理论问题以支撑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同样可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广州地化所领导班子不但有敏感的“触角”,而且善于学习,总能在关键节点“快人一步”。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召开后,所领导班子就已经“嗅出”了某些不同。

“知识创新工程曾为中国科学院带来了很大发展空间,这么多年过去了,今后往哪儿走?基础研究要不要做?到底怎么做?”张海祥说,“我们当时不仅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中国科学院的新要求新期待,也感受到院党组的压力。”

2021年,中国科学院掀起的基础研究大讨论,让张海祥有种强烈的紧迫感,再到中国科学院2024年度工作会议提出要“抢占科技制高点”。

在学习讨论中,大家认为“制高点”简单来说就是“别人不做或做不了、国家却亟须解决的”。“扪心自问,别人不做的我们为什么要做?别人做不了的我们凭什么能做?”张海祥说,“中国科学院在科研方面有优势,但并没有绝对优势。别人做不了的,我们也很难做。”

克服“上热中温下凉”

“抢占科技制高点,第一步肯定是先学习,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张海祥说,“领导班子先拿准吃透,然后从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到党支部,再到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把院党组精神层层传达下去。”

贯彻传达精神有个“上热中温下凉”的衰减过程。为保证传达精神不走样,张海祥亲自到几个在职职工党支部传达院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包括中国科学院进行国重重组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性、必要性。

“党委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张海祥说,“其次是抓住关键人。除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外,院士、重点实验室正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青促会会员等是不同层级的重点人员。”

在广州地化所,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平安、徐义刚的言行很有影响力,这成为落实院党组决定的重要“抓手”;研究所注重发挥青促会在研究所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党委书记和所长经常参加青促会组织的各种活动,随时传达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院党组工作要求;为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广州地化所成立突击队、临时党支部,遇到困难,大家群策群力、协商解决。

(作者张双虎系《科苑党建》责任编辑,魏大任系广州地化所党群工作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