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生态所:党建引领促发展 凝心聚力谱新篇
作者: 王昊昊 陈冲 通讯员王曼玲 发布时间:2025-02-20 10:35:49
|
亚热带生态所第一党支部在环江开展“对标使命定位 明确努力方向”主题党日
“全所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时刻保持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会上,面对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党政领导班子达成了共识。
“十四五”期间,亚热带生态所坚持“信念引领科研,党建促进创新”,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努力打造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凝聚科技创新动力,实现学科发展与科技扶贫双向赋能。
研究所研究成果入选《中国扶贫案例故事选编2020》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持续深入研究西南喀斯特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助力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小流域农业农村水污染源头生态治理”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仔猪营养性腹泻机制解析与干预关键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20余家大中型饲料养殖企业;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择优进入国家野外台站序列;选育出包括我国第一个“三抗”优质水稻品种在内的多抗、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实验仪器共享考核在2023年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获得“优秀”。
引育并举 聚人才之力
为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亚热带生态所党委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成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小组,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建立重要人才和事项“一事一议”制,加强对各层次人才的关心关爱,把抓落实与见成效作为中层干部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
所党委聚焦高层次青年人才不足短板,在科技布局中部署青年人才牵头主攻与前沿方向,鼓励大胆选题和自主部署,组建青年创新团队,在研究生指标和协议薪酬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考评制度鼓励在争取和承担重大任务中培养自主创新与科研组织能力,加速优秀青年人才成长。
所党委设置人才引进伯乐奖,推进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探索建立人才储备工程;积极支持青年人才到国外高水平高校及科研机构访问交流,拓宽国际学术视野;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学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
近五年,亚热带生态所引进优秀博士76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5人、特别研究助理68人,柔性引进海外访问学者10人;牵头组建院青年交叉团队1个,培养国家级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46人。在研究所承担的7个“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6个由45岁以下青年人才牵头。
破解“两张皮”困境 助推高质量发展
处理好党建与业务的关系、解决“两张皮”问题,关键要找准结合点,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亚热带生态所党委强化“思与行”融合,发挥党建对业务的引领力,指导各党支部围绕学科发展、成果产出等谋划党建工作,结合科技创新中心工作部署党建工作,助推研究所高质量发展。
自1993年起,亚热带生态所第一党支部长期在环江县喀斯特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第一党支部将党建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与环江县下南乡党委开展“支部携手共建,助力乡村振兴”共建,确保脱贫成效;加强与兄弟科研单位的联系,探索“绿色生态扶贫”新理念,促进党建和业务融合取得丰硕成果。
这些创新工作取得了实效。第一党支部构建的石漠化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融合模式,被国家发改委遴选为喀斯特山区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与治理样板;构建的异地治理—扶贫示范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肯福模式”,相关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引领了国际喀斯特生态恢复研究。
发挥特长 贡献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亚热带生态所现有统战工作对象53人,占全所职工的23.5%,其中84.4%为副高及以上职称。所党委始终把统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健全机制体制等举措,强化对统战工作对象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协助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职履责,为画好最大“同心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所党委把党外人士队伍建设纳入研究所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选拔较大比例符合条件的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对涉及研究所改革发展的科技战略规划、管理工作等重大决策事项,邀请统战工作对象代表参加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勇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使命职责,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昊昊系中国科学报社记者,陈冲系亚热带生态所综合办公室副主任,王曼玲系亚热带生态所党务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