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发育所盐碱地攻关团队:舍家战盐碱 为国建粮仓
发布时间:2025-02-17 15:36:35
|
遗传发育所盐碱地攻关团队|团队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开展耐盐碱种子创新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努力把盐碱地建设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粮仓。
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其中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约5亿亩,是我国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如何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的资源?盐碱地攻关团队长期扎根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一线,交出了一份耐盐作物品种选育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亮眼“答卷”。
选育耐盐碱植物是一项长期工程,遗传发育所作为种子创新领域的排头兵,早在2018年就开始选育耐盐碱植物的战略布局,建设了中科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选派青年科研骨干组成盐碱地攻关团队,采用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和设计育种最新技术方案,利用黄河三角洲得天独厚的盐碱地条件,自主部署“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品种创制与综合利用技术示范”项目开展科技攻关,并于2022年正式成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试验站针对我国盐碱地种业的“卡脖子”问题,揭示耐盐碱分子机理、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研发盐碱地栽培技术、构建盐碱地农业模式,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
团队成员深度参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绘制了精度最高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分布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农业区划,成为地方政府决策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参考;规划的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被纳入山东省重点项目,牵头成立的东营市盐碱地种业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通了从科研、示范、推广到生产的全产业链。
为了实现在盐碱地上建设“滨海草带”的构想,遗传发育所成立了李振声滨海草带青年突击队,肩负起攻克盐碱地的重要使命。团队成员参与选育的耐盐水稻“盐黄香粳”,在6‰的盐碱地上用3‰的微咸水灌溉,实现亩产515公斤、米质优一级;耐盐大豆“科豆35”创造了中度盐碱地亩产306公斤的纪录,实现了耐盐、高产和稳产的统一;从高粱中克隆出耐盐碱性主效基因AT1,为耐盐碱禾本科作物设计育种提供了新方案。团队成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弘扬振声精神,打造滨海草带,振兴民族种业,不负青春韶华”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