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施雅风冰冻圈科研攻关突击队:求真求实 不畏艰险 勇于创新
作者: 王飞腾            发布时间:2024-2-28 3:35:56

扫一扫阅读


施雅风先生是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的开拓者,在寒区旱区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施先生开创和推动了我国冰川物理、冰川水文、冰芯与环境、冰雪灾害、第四纪冰川等方面的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中国冰川学理论和实践,把中国冰川学研究推向世界。施先生爱国敬业、勤奋刻苦、淡泊明志、敢为人先、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科学家精神,正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皑皑雪山、巍巍冰峰、茫茫雪原,在我国广袤壮美的西部大地上,存在着大片终年被冰雪覆盖的苦寒之境——冰川。在世人眼中,冰川是世外净土、似人间仙境,但在一代代冰冻圈人眼中,这里处处充满了危险、未知与挑战。然而,在祖国大西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挥洒着青春与汗水,将毕生心血与热情都倾注在这些遥远而寒冷的冰川上,践行着“求真求实、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施雅风冰冻圈科学精神。

记得那是2004年的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我正和导师李忠勤探讨论文,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原来是远在南京的施先生来电求证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最新的面积数据。施先生的这一举动使我感到有些意外,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从事科学研究不正是应该像施先生这样求真求实、细心严谨吗?

第二年夏天,施先生来到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作为学生的我既激动万分,又紧张不已。为了给我们讲清楚冰碛垄,年迈的他不顾高寒缺氧环境,亲自带领大家到冰川上进行现场教学,深入浅出地讲解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三道冰碛垄的形成过程。这堂课成为我学生时代上过的最生动、最深刻的一堂课,在我的内心深处种下了一颗不畏艰险、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科研种子。

在施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鞭策与感召下,毕业后我选择继续从事冰川学研究,将“求真求实、不畏艰险、勇于创新”作为科研乃至人生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在科研道路上要秉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理性质疑、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的态度,要坚守立德为先、诚信为本的底线。

2021年7月,我有幸成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施雅风冰冻圈科研攻关突击队队长,再一次系统学习了施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先进事迹,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听党指挥、扎根西部、服务西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按时保质完成攻关任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祖国科技事业贡献力量”,是全体突击队队员对施先生做出的庄严承诺。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世瞩目,但其特殊的雪务保障需求,超出了我国相关科研机构日常科技服务能力和数据观测范畴。本次冬奥会是国际上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的冬奥会,气象条件不利,且举办时间在二三月份,使得赛场雪务保障工作问题更为突出,尤其体现在山区雪质短临预报、冰状雪制作和高效储雪三方面。此外,我国冰雪产业科研基础薄弱,高水平雪务工作者十分匮乏。

为了将所学冰雪知识服务于国家需求,保障冬奥会顺利举办,将冬奥会雪务保障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将研究侧重点由原来的冰川学调整到冰雪服务上来,加入了冬奥会雪务保障技术团队。

围绕冬奥会雪务保障的技术瓶颈,我们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不同滑雪场开展了多次野外储雪试验,获得了准确的一手观测数据。为了抓住冰状雪制作的最优窗口期,我们克服零下30℃的严寒,在刺骨的寒风中反复进行冰状雪赛道注水试验。冰冷的水滴频繁溅到脸上、打在身上,口中呼出的白气模糊了视线,但丝毫没能动摇我们继续试验的决心。

最终,我们团队掌握了适合于我国属地化的冰状雪制作技术和储雪技术,并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雪粒径测量仪、雪硬度测量仪、雪冰密度测量仪等专业仪器设备,实现了我国雪务保障技术“从0到1”的突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施先生“求真求实、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犹如源头活水,成为我攻克科学难题、攀登科学高峰的不竭动力。此时此刻,我想对施先生说:“请您放心,作为施雅风冰冻圈科研攻关突击队的一员,我将继续发扬您‘求真求实、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扎根西部、服务西部,坚决完成好攻坚任务,不断开拓我国冰冻圈研究的新局面。”

(作者系西北研究院研究员、施雅风冰冻圈科研攻关突击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