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李洪钟流态化技术科技攻关突击队:聪明出自勤奋 真知源于实践
作者: 张会刚            发布时间:2024-2-28 3:35:56

扫一扫阅读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洪钟是我国流态化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育人数十载,桃李满天下。

2001年,我进入李老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开始流化床方面的研究工作。李老师认为,一流的科研离不开先进的装置和前沿的思路。他告诉我,在他读博时,他的导师鼓励他将光纤引入流化床,这给他带来了新的思路。后来,李老师研制的微观摄像探头,首次拍摄到快速流化床内瞬态聚团和稀密两相结构的图像,证实了颗粒聚团的存在,消除了学术界有关快速床内部是否存在聚团的疑问,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多年以后,当我自己成为博士生导师,自制仪器探索前沿未知领域成为课题组始终坚持的方向策略。可以说,是李老师“努力创新、追求卓越”的思想影响和帮助了我。

在整理李老师的著作时,我接触到李老师做科研的原始记录。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李老师撰写文章和资料,主要依靠铅笔绘图、手写记录、胶水粘贴图表和页码,可记录的工整和精美程度不亚于计算机绘图结果。李老师认真细致的实验记录、思路整理方法和资料归档习惯,成为我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的样本和标杆;李老师留下来的历史资料,成为突击队制定工艺流程、设计反应器的第一手珍贵基础数据。我常常以李老师的经验和习惯劝勉学生,让他们向李老师学习,传承“严谨治学、一丝不苟、攻坚克难”的科学家精神。

博士毕业后,我出国留学。虽远隔万里,但李老师一如既往地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提醒我要多关注国家发展大势,将个人兴趣爱好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回国建立自己的课题组后,我逐渐领悟到李老师的用意。

创新是科技工作者永远的信仰,有信仰就有力量。近年来,面对一些西方国家发起的科技战,课题组决定实现战略转型,将研究方向逐渐转向矿产资源方面,并承担“钒钛磁铁矿的流化床焙烧技术”研究项目。

在研究遇到瓶颈时,李老师一直鼓励我们,科学研究要勇敢站在最前沿,要敢为天下先。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精神,感受到了“苦砺心志、勇敢创新”的决心。每当遇到困难,回想起李老师的指导,我就能找到坚持下去的勇气。

为传承科学家精神、聚合力攻坚克难,2022年6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成立以李洪钟命名的党员联合攻关小组和李洪钟流态化技术科技攻关突击队,以应对国际环境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作为李老师的学生,有幸被选为突击队队长。

回忆求学、工作、生活中与李老师相处的点滴,我十分感念李老师的帮助和言传身教。此次,对于能够带领突击队、传承李老师的流态化事业,我倍感荣幸。李老师的座右铭“理想是人生指路标、创新乃科学之灵魂,聪明出自勤奋、真知源于实践”指引着突击队的工作,激励我们努力将我国流态化事业发扬光大。

突击队成立之时,碳达峰碳中和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焦炭炼铁贡献了全球近20%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李老师的支持下,突击队率先提出“氢气还原炼铁”和“电化学炼铁”两套思路,设计了新型流化床反应器高效转化铁矿到金属铁工艺。攻关过程中,团队遇到了金属铁枝晶生长导致床层失流的难题。对此,李老师帮助团队分析问题,最终大家齐心合力,改进了造粒工艺,实现了全流程顺行,建成全球首套万吨级绿氢流化床高效炼铁技术示范项目,对助力我国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李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逐渐认识到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要时刻牢记将国家利益作为个人开展科学研究的指导方向。在此,我衷心感谢李老师一路以来的指引和帮助。作为突击队队长,我想对李老师说,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我们将在您坚持的事业上,不断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的贡献。

(作者系过程工程所研究员、李洪钟流态化技术科技攻关突击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