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何泽慧院士二三事
作者: 李春明            发布时间:2021-4-24 13:34:00

扫一扫阅读


何泽慧工作照

 

提起何泽慧院士,凡上过中学的国人,应该没有不知道的,这是因为她的学术成就早已享誉国内外。其实,熟悉她的人还会为她虚怀若谷、爱憎分明、淡泊名利、朴实无华的品德所折服。

因为工作关系,我与何先生接触较多,听到、见到过一些她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感人故事。

她就像邻家的阿婆

在我熟识的老先生中,何先生可以说是最没有“派头”的科学大家。她对待科研工作可谓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可在日常生活中却非常谦虚、低调。

何先生家中的陈设异常简单,既没有高档家具,时髦电器也极少。已是耄耋之年的她,依然坚持与大家一样每天乘班车上下班。她的办公室在楼内北侧,冬天温度较低,办公家具都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古董”,我们多次提出要为她调换,但都被她以“老年人忌讳改变”为由拒绝。中午在食堂吃饭,想为她安排固定餐位,被她婉拒;买饭时年轻人请她先买,但她坚持排队,从不搞特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衣着非常朴素,即便出差或参加重要活动,也坚持日常的打扮,穿的大多是所里发的工作服,脚上则是外孙女淘汰的运动鞋。她跟我说,衣服鞋子只要整洁、穿着舒服就好,不必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说。

也正因如此,她常被不熟悉她的人误会。1994年,我陪同她到浙江舟山参加会议,会议间隙游览普陀山。登山途中,两位中年妇女从我们身旁经过,看到何先生年纪虽大但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便与她搭讪:“阿婆身体蛮好呀,是来进香吗?”“不是,我们是来舟山参加会议的。”我替何先生回答。“哎哟喂,这么大年纪的阿婆还出来开会?”她们眼神里透着疑惑与惊讶。“老人家今年80岁,是著名的科学家。”听了这话,两位妇女一下子愣在那里,望着何先生低声嘀咕:“怎么看着就像是邻家的阿婆。”我还想继续介绍几句,何先生摆摆手制止了我,转身与那两位妇女聊了几句家常。

还有一次,受苏州市政府邀请,我陪同何先生参加她家的房产、文物捐赠仪式。由于比约定时间提前一天到达,我们便自行到苏州市委招待所联系住宿。前台工作人员看我陪着一位衣着普通的老太太,便随口说了句:“我们不接待一般人士住宿。”我正欲说明原委,恰好该所的负责人过来,他问何先生:“您是何泽慧同志吧?”我应声点头。他说曾经在媒体上见过何先生,随即告诉前台,老人家是著名科学家,快些安排两个一楼的房间让他们休息,并叮嘱工作人员通知厨房,老人家想吃什么要尽量满足。

何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位为科学事业和祖国贡献了全部聪明才智的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简朴、平易近人、不事张扬的“邻家阿婆”。

学这个就是为了保家卫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我国东北,明目张胆地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同年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平学生南下示威团前往南京,沿途散发传单,号召工农兵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自由。正在高中读书的何先生深受教育,立志要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出力。

1936年,何先生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当时,许多男同学经学校协助,被安排到南京兵工署工作,可是女同学毕业后的去向却无人过问。

正在为难之时,何先生得到一个好消息:山西省政府决定,凡国立大学毕业的山西籍学生,愿出国留学者,可以得到省政府给予的3000大洋资助。何先生祖籍为山西省灵石县,完全符合条件,她随即便以最快速度办好各种手续,去了相关费用较低的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学习实验弹道学。多年后,所里有年轻人不解地问何先生,当年为什么选择军工专业。她爽快地回答:“我就是想要造枪造炮打日本鬼子!”

其实,何先生到德国学习还颇费了一番周折。该校的技术物理系属于保密系科,实验弹道学更是军事敏感专业,规定不准招收外国学生,更不能招收女学生。

何先生虽是个文气的江南女子,但骨子里却有一股锲而不舍的韧劲,她认准的事情,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当年,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后不久,叶企孙等物理系著名教授认为女孩子读物理学难有所成,遂有一些人不断劝说她们转系。但何先生与系里的女同学据理力争,质问系领导在考试成绩之外为何还要附加性别条件。结果,何先生不但坚持到毕业,而且毕业论文还获得全班最高分。

这次,何先生仍旧不肯“示弱”。她听在南京兵工署工作的同班同学王大珩说,这个技术物理系的主任曾经在南京兵工署工作过。何先生便直接找到系主任理论:“你能到我国的兵工署当顾问,我为什么不能到你这里学习?我的国家正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想学习弹道学的愿望你应该能够理解。”系主任最终被说服,破例收下她,何先生不仅成为该校技术物理系第一个外国学生,也是第一个学习弹道学的女学生。

1940年,何先生以《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的论文获得工程博士学位。学到了制造武器的本领,她便怀揣着报国壮志迫不及待地跑到中华民国驻柏林使馆,要求回国打日本鬼子。遗憾的是,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使馆告诉她,德国政府有规定,任何人不许离开柏林。何先生报效祖国的愿望受阻,只能滞留德国,忍受几年凄惨的战乱生活。

传承家族的爱国情怀

1990年6月的一天,何先生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讲述了一件她家的“私事”:她父母生前在苏州陆续购置了包括著名园林——网师园在内的多处房产,新中国成立之初,何先生的哥哥即代表家人致函苏州市市长王东年,将父母留下的网师园及邻近的一处房屋捐赠给了国家(未办理正式捐赠手续),其余几处房产由于种种原因,近40年间一直由苏州市政府所属的部门占用。1989年,何先生的妹妹、弟弟几次与苏州市有关方面交涉,要求对这些房产“弄清情况、明确产权、补办正式手续”,但始终未能如愿。何先生要我向所党委转达她的意思,拟委托高能所党委以组织的名义,帮助她向苏州市委转达她们兄弟姐妹的愿望,尽快明确房屋产权,以便正式办理捐赠手续。

1990年6月28日,高能所党委向苏州市委发出公函,转达了何先生及其亲属的要求,希望得到苏州市委的协助,共同促成此事。此后,双方通过公函往来多次,我还为此两次前往苏州与有关部门面商解决办法,何先生的亲属也与有关方面多次交换意见。但由于当时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尽完善,致使此事拖至1994年年中才得以解决。

何先生及其亲属的无私行为源于其家族的爱国情怀。何先生的父亲何澄1880年出生于山西灵石,早年留学日本,是山西省最早接受革命思想的人士之一。1905年参加同盟会,曾出资在天津开设利亚书局,引进宣传革命思想的书报。辛亥革命之后,何澄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后在苏州创办织布厂,经营民族工商业。他热心扶植地方教育事业,曾任苏州振华女子学校校董。他还潜心收集和研究金石、文物,是一位颇有造诣的文物收藏家、鉴赏家。抗日战争期间,在日伪多方拉拢逼迫下,他始终保持民族气节,拒不出任伪职。

何先生的外祖母王谢长达自幼读书识字,通晓古今大事,是苏州近代史上的著名女性。她毕生热心教育事业和社会活动,倡导女性解放。1905年与友人共同捐募资金,在苏州以“振兴中华”为目的,创办振华女子学校(即现在的苏州第十中学),培养了大批日后在不同领域颇有建树的人才,诸如杨绛、费孝通、何泽慧等。

何先生的姨母王季玉也是一位颇有民族气节的人士,青年时期曾赴日本、美国留学,获硕士学位后即回国接任振华女子学校校长。面对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她断然拒绝日寇、汉奸的诱惑,甘守清贫,坚持办学,并鼓励、带领学生为抗日战争募捐、去医院陪护伤员等。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成长,祖辈的爱国爱乡精神薪火相传,演化为何先生兄弟姐妹承上启下的自觉行动。

1956年,何先生等人将父亲多年从民间收集、珍藏的1374件珍贵文物和642册图书全部捐赠给国家。1994年,我们参观苏州市博物馆时,一位负责人告诉我,当年接收这批文物后,该馆馆藏数量一下增加了三分之一。

1990年,何先生的妹妹作为家人代表,约请南京博物院专业人士主持,将父亲生前埋藏于故宅内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72方印章、印材挖出,全部捐藏于南京博物院。

1994年10月26日,苏州市政府为表彰何先生一家的善举,特举行“何澄先生房产文物捐赠仪式”,苏州市有关党政领导对何先生及其兄弟姐妹秉承父亲生前意愿表现出的爱国爱乡之情和无私奉献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2011年6月20日,97岁高龄的何先生仙逝,国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成就斐然的科技英才。但她留下的辉煌业绩与宝贵精神遗产,定将激励后辈以她为榜样,为祖国作更多贡献。

(作者系高能所原党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