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名单公布
作者: 直属机关党委 发布时间:2021-4-24 13:41:39
|
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中国科学院联合授予的省部级重要奖项。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表彰决定,授予14个集体“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称号,授予20名同志“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
马约拉纳任意子的直接观测研究团队(物理研究所)
团队用STM/S对单一块体的铁基超导材料表面进行直接观测,发现了高纯度的马约拉纳任意子,预示着在其他多带高温超导体中可能实现马约拉纳任意子,为相关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古DNA研究团队(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团队通过古DNA实验技术与分析方法,深入探索欧亚现代人起源、迁徙路径、演化过程、环境适应及与古人类基因交流等重要科学问题;聚焦东亚研究,补写了中国人群演化篇章。
深度学习处理器体系结构研究集体(计算技术研究所)
研究集体开创了深度学习处理器研究方向,形成广应用、高能效、深度学习处理器体系结构理论,该研究方向已成为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最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
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化学研究所)
实验室瞄准纳米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果丰硕;组成了学科交叉性强、敢于创新的科研团队;注重创新文化建设,党支部以科研工作为核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国家干细胞资源库(动物研究所)
资源库成立于2007年,一直致力于开发重大疾病治疗的干细胞药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团队研发的干细胞技术制备CAStem细胞注射液(科舒达)入选国家“三药三方案”。
中国科学院航空光学成像与测量重点实验室(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实验室承担高分三线阵测绘相机等载荷的研制,完成了高灵敏探测器、高动态范围低对比度标定与检测等关键技术的攻关。
时敏红外探测关键技术研究集体(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研究集体围绕先进红外信息获取技术突出的时效性与灵敏度问题,从方案论证到关键技术攻关,最终攻克了世界顶级的时敏遥感难题。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空间探测团队(紫金山天文台)
团队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完成卫星正样研制,于2015年12月17日成功发射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首发星“悟空”号,在轨测试获得满分评价。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站团队先后研发了减少人为胁迫的保护性种植与近自然林业适应性调控的农业生产和生态恢复的技术模式,为毛南族整体脱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新疆分院)
新疆分院驻村联合党支部长期驻守新疆和田墨玉县最基层的农村,在维护当地社会稳定、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群众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遥感三十号卫星星座研制团队(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2014年12月,遥感三十号卫星星座正式立项,中科院组建研制团队,研究方向涵盖卫星总体设计、信号感知等领域,形成了一支作风硬朗、敢打敢拼的团队。
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武汉病毒研究所)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实验室最早创立分子及血清学检测方法,首个分离得到毒株并完成资源保藏,合作研制出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疫情期间实验活动时长达2000余个小时。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研发及产业化团队(近代物理研究所)
团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从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到最大型高端医疗设备的跨越,研发国际首台“回旋注入+同步加速器”组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大科学工程团队(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参与ITER计划14年来,团队承担了导体、校正场线圈、超导馈线、电源、诊断、总装等采购包,为ITER计划的顺利推进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
曹臻 | 高能物理研究所
自2007年起,主持长达8年的LHAASO项目探测器预先研究工作。作为LHAASO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经理,全面主持项目各项工作。
谭光明 | 计算技术研究所
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系列系统和算法性能优化负责人,主持完成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为解决基于国产x86处理器构建高性能计算机难题作出重要贡献。
马晓平 |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5年起利用研究所航空发动机的良好基础和发展机遇,从零开始重点培育“先进布局无人机”研究方向,收获了无人机事业的累累硕果。
史泽林 |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面向国家高速飞行器发展战略,在国内率先突破了复杂条件下光电成像探测、对地目标快速精准捕获、精确锁定跟踪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唐勇 |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首次提出用“边臂策略”设计催化剂,发展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手性配体及新反应,多种新反应应用于天然产物分子合成。
丁林 | 青藏高原研究所
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研究,在大陆碰撞、大陆俯冲、高原隆升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成果,是国际地球科学前1%的高引用科学家。
马衍伟 | 电工研究所
长期从事超导与纳米储能材料及器件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制备出第一根铁基超导线材,掀起了铁基超导材料实用化研究的热潮。
孙斌勇 |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致力于基础数学研究领域L—函数、典型群及它们之间联系的基本问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公开好评。
杨秀荣 |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全身心工作在科研一线,主要从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生物传感器及生物分离分析化学的研究,在分析化学的基础和仪器化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崔平 |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带领团队创立宁波材料所,引进与培养了一批优秀高端人才,产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使宁波材料所成为中科院与地方合作的样板。
石正丽 | 武汉病毒研究所
面向国家新发传染病防控需求,从事蝙蝠病毒病原生物学研究,研究成果代表国际蝙蝠病毒研究的最高水平,为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王小丹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在西藏高原工作超过20年,建立长期从事西藏生态环境研究团队与平台,在冻土土壤—植被协同作用理论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张首刚 | 国家授时中心
开辟陕西第一个原子钟及其应用研究领域,并发展成为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取得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有力支撑了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建设。
田长彦 |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扎根新疆40余年,主持完成多项重点项目,坚持把成果写在大地上,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环境友好生态文明作出突出贡献。
黄庆明 | 中国科学院大学
作为国科大讲席教授,始终坚持在教育科研一线,在认真履职校部副院长的同时,连续18年主讲研究生学科基础课和核心课程。
郑海荣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长期从事医学成像技术与设备应用研究,在磁场、声场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成像机理和仪器研制上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郝小江 | 昆明植物研究所
长期坚守云贵地区科研一线,是我国植物化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为该学科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维民 |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长期从事润滑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在材料组分与结构设计、制备方法、摩擦学理论和实验研究及其应用方面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洪津 |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在显示器颜色测量技术上,突破了谱段信号串扰关键技术,提出并完成以卫星图像仿真方法实现工程伪装效果评估的技术路线。
傅尧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潜心治学、攻坚克难、精育良才,解决了生物质转化中能耗大、成本高等“卡脖子”难题,为我国生物能源领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