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科技筑就致富路 荒地村里育金山
——记沈阳生态所高级实验师许思明
作者: 宗文君 丁玮杭            发布时间:2020-12-31 17:35:37

扫一扫阅读

 

为响应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派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实验师许思明进驻贫困村荒地村从事科技扶贫工作。7年来,在上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许思明借助沈阳生态所学科和技术优势,帮助荒地村定规划、寻良种、做示范、传技术、找资金,逐步建成香菇种植、有机肥生产、中华蜂养殖、果树—冷香玫瑰—中草药种植等多元立体的生态经济型产业模式,成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荒地村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大幅提高,全村整体脱贫摘帽。

初到荒地村 摸底搞规划

2014年,由辽宁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安排,中科院沈阳分院成立了驻岫岩县朝阳镇荒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许思明作为沈阳生态所的高级实验师被选派加入工作队,成为技术负责人。

荒地村位于清凉山南侧,三面环山,面积3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3平方公里。村子常驻人口1500人,其中符合贫困户的有107户269人。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000元左右,是典型的东部山区贫困村。

回想起初到荒地村的情形,许思明深有感触。一是偏、二是穷、三是差,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面对这样的局面,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引进合适的扶贫项目,让村民相信并参与这些项目,是摆在工作队员面前的头号问题。

工作队进驻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跋山涉水摸村情,带着问题搞调研,走村入户问良策。作为国字号科研机构派出的工作队,他们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让中科院科技优势在荒地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个月后,“东部山区高效生态经济型小康示范村关键产业规划”出台,蓝图展开,一干到底。

带头作示范 技术送到家

“扶贫,先要扶智。”这是许思明进驻荒地村后最先明确下来的工作思路。调研发现,荒地村非常适合搞林下经济,所以在产业规划中,许思明谋划了香菇养殖合作社、中华蜂养殖、经济林示范园、中草药养殖、菌糠综合利用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扶贫项目。但是当地村民一没技术、二没经验,谁也不敢冒险。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初来乍到的许思明并不信任。

“与其磨破嘴皮子跟他们讲,不如干出成果让他们看。”许思明很快有了办法,他在工作队驻地旁开辟了一块空地,种上了生命力顽强、产量高、口感好的黑沟毛桃;在树下种上了市场需求量很大的中草药苍术;在空地的外围种上了既可以用来园艺美化、又可以用来做茶饮的冷香玫瑰。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小园子已经一派生机盎然。

自从他的种植成果显现后,原本都在观望的村民思想发生了转变,开始有人上门询问种植技术。许思明深知,村民们都有改变生活的意愿,却苦于缺乏知识技术。为此,他在村里开展义务培训200多次,为村民们讲解农作物养殖栽培的相关知识。就这样,他从村民口中的“许研究员”变成了人人信服的“许老师”,跟着参与扶贫项目的村民多了起来,他们也成为扶贫工作的最早一批受益者。

千里引良蜂 林下花果香

2015年,工作队把养殖中华蜂列入精准扶贫项目。中华蜂是我国特有的本土蜜蜂,不挑蜜源、不赶花期,非常适合定点饲养。许思明考虑到贫困户出行不便的情况,在分院领导支持下,单人驱车几千公里,从遥远的江西购买了20箱中华蜂,不眠不休赶回荒地村,免费送给贫困户驯养。几年过去,现已繁育50箱,蜂蜜出产稳定,在市场上可以卖到200元/斤。贫困户养殖6箱蜜蜂,每年就可以增加2万多元收入。目前养蜂的4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致富,工作队首战告捷,对岫岩中华蜂养殖产业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荒地村山多耕地少,不适合种植粮食,但是水源丰富,采光良好。根据多年工作经验,许思明提出利用山地发展经济林示范园的扶贫项目,种植毛桃、冷香玫瑰、中草药等高产出值的经济作物。经他引种、培植,原先种植玉米的山坡地栽上了黑沟毛桃,现在毛桃已经开始结果,即将进入盛果期。黑沟毛桃肉质紧实、口感酸甜,适合做水果罐头,于是上马小型罐头加工厂也纳入了计划。

生态经济立 青山变金山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激活村集体经济活力,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脱贫致富动能,带动全村摘掉贫困帽子。

岫岩是全国闻名的香菇大县,而荒地村的自然条件也非常适合香菇养殖。在许思明的建议下,荒地村召开了4次村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农业有限公司,全体村民集体入股,风险共担、分配共享,开启了农村集体经营的新模式。

同时,许思明向沈阳分院申请了20万元专项经费,帮助村里建成80个香菇种植大棚及冷库,投入使用第一年就生产香菇750吨,创造产值450万元、纯利润180万元。80个香菇大棚分包给了40多户贫困户,去掉租金,每户每年能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公司优先解决了26户贫困户44人的就业,同时安排20名残疾人工作,每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在香菇种植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了保护荒地村的绿水青山,许思明又开始思考如何将废弃菌糠变废为宝。经过文献检索和试验,许思明用废弃菌棒里的木屑与牛粪、稻草混合,做成黑皮鸡枞菌的培养基。除了养殖黑皮鸡枞菌,许思明还研究利用废弃菌糠养殖蚯蚓。2017年,许思明申请建立岫岩第一个省级专家工作站,获批中科院STS项目“菌糠综合利用研究与示范”并在岫岩落地,对全县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乡村振兴策 赤子情怀深

作为沈阳生态所的一名科研人员,许思明时刻牢记党组织的嘱托,在荒地村一扎就是7年。他把荒地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决心为村民们打造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做到脱贫攻坚不全胜不收兵。

目前,经过工作队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东部山区高效生态经济型小康示范村规划及关键产业建设”蓝图中的产业链已初具规模:荒地村共有香菇大棚200个,总产值达到800万元;中华蜂180箱,总产值70万元;黑沟毛桃2.5万棵,总产值120万元;中草药400亩,预计总产值2000万元。这几大产业将为荒地村带来4000万元的经济收入,每个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荒地村整体实现脱贫摘帽。

说到未来,许思明畅谈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表示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一名老兵,虽然已经57岁,但他仍会在上级党组织的有力领导下,全力投入到新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把生态经济继续做大做强,将这个小山村建设成金山银山。

(作者宗文君系沈阳生态所综合办公室主任,丁玮杭系沈阳生态所综合办公室业务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