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从“药”谈新药精神
作者: 李晓露      来源: 上海药物所       发布时间:2020-5-7 17:13:43

扫一扫阅读

 

作为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一名学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浏览药物所网站,看看研究所每天的要闻。在所网站右下角,有一个板块叫做“代表性研究成果”,以往都只是匆匆扫一眼。最近忽然想去仔细看看,待我完完整整、认认真真地看完,羞愧之感涌上心头,觉得自己这几年来只是顶了个药物所人的名分罢了,并不曾用心去了解它。

于是,我开始慢慢了解药物所的历史,用心感受它80多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这让我更加明了药物所为何能取得今天的成果,也读懂了何为药物所人的“新药精神”。

从二巯基丁二酸看“为民做药”的科学价值观

由药物所谢毓元院士、老科学家丁光生等人研发的医用螯合剂二巯基丁二酸是世界公认的重金属中毒有效解毒药,也是我国唯一一个被美国(强生公司)仿制、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药物,用于治疗儿童铅中毒,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荣誉。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去采访谢毓元院士时,他对研究所的期望就是希望药物所能再做出一个“重磅炸弹”,拯救世人的性命。

和这朴实的愿望一样,“做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一直是药物所人的目标。毛主席号召“送瘟神”,药物所迅速研发防治血吸虫药物;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药物所及时开展抗生育药物研究;“非典”和禽流感来袭时,药物所都是国家防治药物研究攻关的核心力量,仅用5天时间就打通达菲合成工艺,创新扎那米韦工艺,为我国抗禽流感药物战略储备贡献了力量。作为中国研究药物的最高学府之一,80多年来,药物所一直秉承着“为民做药”的科学价值观。

从石杉碱甲看“融合协作”的科学精神

从草药蛇足石杉中发现高活性新生物碱石杉碱甲,参与此项研究的科研人员前后达50余人,研究项目持续长达20余年。其中,唐希灿院士是药理学家,主要从事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植物药有效成分开发及作用机理研究;朱大元研究员是天然产物化学家,以活性天然产物为研究重点,在天然产物创新药物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在植物化学、药理、化学合成及结构生物学相关科研人员的紧密通力合作下,石杉碱甲研究取得了多个突破,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整理祖国中草药的一个成功范例。

药物研究的协作性融合了药理、药化、天然药化等多学科药物学家的付出和心血。正如“时代楷模”王逸平研究员说的,做新药从来没有“孤胆英雄”。药物所的每一项成果都凝聚了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努力,药物所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里,我们耕耘、我们收获。

从盐酸安妥沙星看“执着坚韧”的科学性格

盐酸安妥沙星片是我国第一个氟喹诺酮类一类新药,和现有药物相比,无论是从安全性、疗效还是药物代谢特征来说,都具有明显优势。2003年12月,盐酸安妥沙星及其片剂获得SFDA新药临床研究批件,2004年8月完成I期临床研究,2005年2月获得II/III期临床研究批文,2009年4月获得SFDA颁发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

谈到做新药,人们常说要付出“10亿美元、15年时间、九成失败率”的成本。当初,盐酸安妥沙星的研究也面临着这样的成本困难,但杨玉社研究员带领团队坚持研究,历时16年,历尽曲折和艰辛,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正如杨玉社所说,“做药周期需要十几年,如果不是一颗执着之心,救百姓于水火的新药便无从谈起。”这就是药物所人特有的执着精神,既然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

从丹参多酚酸盐看“自强不息”的科学意志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是药物所科学家历经13年自主研发获得的科研成果,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中药现代化示范工程,由合作企业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上市。1992年,还在攻读博士的宣利江研究员接到导师徐亚明布置的研究任务——寻找和发现丹参水溶性的有效成分,从此,他便踏上了对丹参的研究之旅。1995年发现丹参水溶性成分的多酚酸类是盐,而且包含非常罕见的镁盐;1999年建立了一条具有专利技术的工艺路线;2000年开始丹参多酚酸盐成果转化之路;2005年5月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2006年上市至今,丹参多酚酸盐已进入5000多家医院,惠及2000多万病患,累计实现250亿元以上销售额,堪称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在聆听了宣利江的演讲后,我明白了他25年一路走来的不易。我想每一个研药人都能深深体会这种不易,而这正代表了每个研药人自强不息的科学意志。

“新药精神”这一宝贵的科学精神,不仅仅是由药物所80多年文化传承积淀而成的,更是在中科院立足“三个面向”、落实“四个率先”过程中,由无数的科研人员前赴后继、潜心科研铸就而成的。这种精神,会照亮崎岖不平的科研道路,也会带领中国人奔向科技强国的未来。

(作者系上海药物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