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之光,引耀追梦之路
作者: 周文晴 来源: 中科院植物所 发布时间:2019-12-30 21:32:08
|
“ 太阳日日落下天明依然高挂,花叶枯萎凋零更迭新的枝芽,没有默默无闻平凡如何伟大,造出天空之上那朵云霞……”
这是电视剧《激情的岁月》片尾曲中的歌词。剧中,每当“两弹”研制科研人员在缺水缺粮的环境里坚持反复演算、在苦研数日一步步迈向成功迸发喜悦之时,这首延绵悠长、感人至深的旋律便会响起,久久回荡,直击我心。
作为一名年轻人,虽无法真切体会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学研究的艰辛不易,但自接受教育之日起书本中时常出现的“两弹一星”精神和冲天而起的蘑菇云,确在我脑海中刻下了光辉而伟大的形象印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是中科院建院70 周年,也是纪念“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颁奖20 周年。当科学家们的动人事迹再次回响在耳边,当23位功勋人物坚毅的目光再次呈现在眼前,我的内心受到了更加深刻的触动。
在深入了解中,我渐渐体会到,所谓科学家精神,承载着的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植根于心的浓浓家国情,饱含着越来越被时代需要和呼唤的团队精神,又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中愈发纯粹,犹如灯塔之光,引耀着实现科技强国梦的伟大征程,也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追梦之路。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拳拳赤子心和殷殷报国情
多少人宁为国家富强埋名献身,多少人不为功名默默坚守,这源于植根内心的家国情赤子心。“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院士,1934 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心中产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要回国”。1961 年,在中央核武器研究的重大部署下,他又毫不犹豫地更改名字,掷地有声地说出了那一句“我愿以身许国”。作为核弹先驱,王淦昌隐姓埋名17 年,同其他科学家一道,在无数次的爆轰试验中将中国的核事业引向光明。时代楷模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带领科研团队顽强攻关,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就是这样伟大、可敬的科学家,在国家的惊天动地事中默默奉献着自己。
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理念与技术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变得更加频繁。越是在全球化、合作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越应该向科学家前辈们学习,守好心中的家国情。
2019 年5 月,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在宣布禁止我国一企业参与学术编辑和审稿后,不少中国科学家直接发文宣布退出该学会以示抗议,反映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捍卫国家尊严的坚定信念。也只有时刻保持为国奉献的热忱,我们才能在壮志凌云的理想征途上走得稳、走得实,我们取得的成就才能够凸显现实意义。
术业有专攻,但科学家凝心聚力、集智攻关破难题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攻关会战期间,在多名核心科学家的带领下,先后有26 个部门,20 个省区市,900 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工作者参与其中。在“两弹一星”工程中,中科院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尖端技术研究人员达1 万余人,其他技术辅助人员、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2万余人,其他配合研究人员1万余人,总计4 万余人,占全院人数过半。“两弹一星”的历史性成就可谓是团队攻坚协作的最真实写照。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科技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单一的长度延伸或宽度拓展,而是无数错综复杂因子的动态结合。身处科研院所,我们能够明显感知到,越来越多的学科壁垒、数据“孤岛”正在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被推进。当下更加难啃的科学命题,也只有通过团队协作、集智攻关才能逐渐有所破、有所解。
攻坚赢荣誉,但科学家们淡泊名利、潜心向学显纯粹
“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生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七不”原则: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上任何名人录,真实反映了他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向学的科学家本色。科学研究本就是如此纯粹的,即使是在经济多元化、评价体系复杂化的当下,我们身边依然坚守着很多无比纯粹、潜心研究的可敬可爱的科学家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启程来北京前还专门到田里观察了水稻长势,返程后又要去田里工作,年近90 岁的他依然在实现“天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征程上不懈奋斗着。
然而,近年来一些浮夸浮躁、急功近利之风正冲击着科研生态,一些学术不端行为时有曝光,一些论文集中撤稿事件令人唏嘘。这不禁令我们沉下心去思考,一个人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该从哪些维度去衡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职业边界到底该怎样去划归。科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是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积极正面的贡献的,倘若研究的行为及产物背离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初心,也就不是所谓的科学研究了。同样,科学研究更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科技工作者应守住初心,时刻用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研姿态保护好科学工作最纯粹的底色。
令我们倍感振奋和鼓舞的是,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科研领域的作风学风建设。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以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为抓手,切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和舆论氛围”。
作为科研院所的一份子,无论是拼搏在一线的科研人员,还是服务于管理、支撑岗位的一员,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构成了科研生态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就是向淡泊名利、潜心向学的科学家们学习,尊重知识、崇尚真理,坚守淳朴实干之风,用实际行动感染身边人,为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出一份力。
作者简介
周文晴,中科院植物所党委办公室党务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