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走了一辈子“风云”路
作者: 张玉林      来源: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       发布时间:2019-12-30 21:24:27

扫一扫阅读



 

从1977 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已经42 年了。一辈子参加“风云”气象卫星辐射制冷器的研制,也走了一辈子“风云”路。

一路走来,我参加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第一颗实时传输型红外遥感卫星“风云一号”扫描辐射计的研制,参加了我国地球同步轨道“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扫描辐射计辐冷器的研制,还参加了“风云三号”“风云四号”辐冷器的研制工作。回忆这漫长的研制道路,真是一言难尽: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曲折的苦恼,那些经历时常在我脑海里浮现。

坎坷“风云”路

1979 年, 我参加了“ 风云一号”扫描辐射计辐冷器的研制工作,负责辐冷器电子学研制。辐冷器制冷温度要求达到-180℃以下,因此需要高精度的测温和温控功能,温控稳定度要达到0.2K。当时, 国内没有低功耗、高稳定、小尺寸的传感器和现成的测温温控电路,于是我们提出研制适合制冷器用的高阻测温传感器。这一成果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国内遥感仪器上,辐冷器高精度测温和温控电路在轨可靠,多颗卫星使用10 年以上,为后续卫星遥感仪器测温和温控打下了良好基础。

1988 年9 月7 日是一个难忘日子,我所研制的我国第一颗红外遥感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成功发射,并收到首幅清晰的可见光云图。我国第一台航天制冷器——辐冷器经过加热去污、抛罩和降温等流程,9 月20 日温度到达105K,具备开通红外通道条件。

我有幸和翁垂俊老师一起参与了辐射计的红外开通工作。9 月20 日午夜过后, 我们到达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大楼卫星云图接收大厅;2:54,地面测控天线接收到卫星信号,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发出K1 接通红外探测器电源指令;2 分钟后,屏幕上显现出一行行清晰的红外图像。在场测试人员都非常激动,因为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卫星上传回红外云图,这也是我永生难忘的时刻。虽然由于卫星平台问题,“风云一号”A 星在轨工作只有39 天,红外通道还有污染现象,但红外探测器、辐冷器和辐射计红外遥感仪器等的首次飞行,为后续遥感卫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我国航天遥感领域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

1988 年,我开始参与“风云二号”扫描辐射计辐冷器的研制工作。1994 年4 月2 日,“风云二号”01 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厂房测试时,因故发生燃烧爆炸,科研人员奋斗 10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本所包括我在内的10多人受伤。回所后,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安排我们体检休养,同时要求我们团队尽快研制出 02星产品,早日发射上天。我们没有灰心和放弃,在 01星基础上进行合理改进,继续加班加点,不到 3年时间就研制出 02星产品。02星于 1997年 6月 10日发射成功,经过一系列程序操作,7月 13日,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接收地面站开通红外通道工作;9:49,辐冷器最低温度达到96.6K,接通红外通道电源;10:18,我国静止轨道获取第一幅红外圆盘云图,图像清晰。由于对辐冷器进行了有效的防污染设计,因而解决了遥感卫星低温污染难题,使得后续卫星工作达 10年以上。

创新“风云”路

随着“风云二号”02批业务卫星的稳定运行与数据的广泛共享,“风云二号”卫星在台风、洪涝、干旱等多种灾害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风云二号”03批卫星研制也被列入国家计划,2008年开始后续 3颗卫星的研制工作。在第二批“风云二号”卫星用辐射制冷器的研制成果基础上,我们开始“风云二号”卫星 03批用辐冷器的研制工作,它承担为 4个红外波段共 8个探测器件制冷的任务,制冷温度同第二批,并要求 4年寿命期内辐冷器制冷温度长年在 93K工作。

由于“风云二号”辐冷器每年有半年受太阳光照射,因此 02批卫星辐冷器其实夏季有3个月在 100K工作,其它季节在 93K工作。此次,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考虑到我国汛期探测的重要性,提出夏季汛期辐冷器也要在 93K 工作,以提高探测灵敏度,并计划要求03批发射卫星调头,让辐冷开口对着南极(原来对着北极)。但是,调头方案对星上产品和地面设备的改动很大,不仅卫星姿态系统要设计掉头功能,而且辐射计也要设计可变扫描方向,这些都带来经费、时间和风险等方面的问题。

如果在辐冷器受到太阳光照射条件下,就能把制冷温度从 100K降到93K,这是最好的办法。但想要实现温度下降7K,而辐冷器的尺寸又一点不能增大,谈何容易。但用户需求就是我们的研究目标,于是课题组通过分析计算,经过多项设计和工艺改进,在不增加辐冷器尺寸的条件下,使其夏季工作温度达到93K 以下。虽然理论计算可以达到要求,但实际产品究竟如何,还要通过试验验证。

要达到以上高水平要求,首先要解决辐射制冷器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辐冷器太阳屏是要照到太阳光的,于是我们对电铸玻璃模具材料进行分析,找到既能适应光学加工,又能适应高低温电铸的玻璃材料。从上海到江苏,从东北到山东,我们分析、化验、试验多种玻璃材料的适应性能;所光加中心同志精益求精,尽量提高玻璃模具的光学特性。

实际上,在玻璃上电铸高反射金属,这在国内外都是很少见的。但上海市尊尚模具公司通过分析,对电铸工艺进行改进,经过多次试验验证,最终成功提高了电铸件的表面光学特性。

有了辐冷器太阳屏电铸件还不够,还需要镀制反射膜和保护膜。我们与八室科研人员一起反复试验分析镀膜材料和镀膜工艺,控制膜层厚度和镀膜工艺参数,使太阳屏全波段的吸收率降低、反射率提高。该镀膜工艺后来也用于“风云四号”A 星两台辐冷器太阳屏镀膜工艺中,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对关键部件的有效控制及优化设计,我们研制的辐冷器在夏季太阳光照射下,3个月不需切换到100K 工作,最低温度就可达到85K 以下,制冷量比02 批星提高了近一倍。2012 年1 月13 日,“ 风云二号”F 星发射成功,辐冷器二级温度连续6 年多稳定在93.5K 工作,达到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提出的“夏季汛期辐冷器在93K 工作”的要求,这在国际辐冷器上也是一大突破,我们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随后,“风云二号”G 星于2014 年12 月31 日发射成功,至今辐冷器制冷温度也稳定在93.5K 工作。“风云二号”H星于2018 年6 月5 日发射成功,目前已获取到清晰的红外图像,定点于我国最西部东经79 度赤道上空。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F 星总结应用报告中介绍:F 星在应用上取得两项重要的进步,使我国对台风预报准确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鉴于F 星扫描辐射计具有更加机动灵活的区域观测功能,实现了对台风、强对流天气的区域加密观测,取得了很大的作用,我国2013年对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已小于90 公里,超过日本、达到美国的先进水平。“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数据和资料已为国内280 多个气象台站以及东南亚、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接收应用,在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走了一辈子“风云”路,深感要走好这条路,只能脚踏实地,学习多学科知识,要有持续创新的理念以及对航天事业高度的责任心、荣誉感,要精益求精地不断改进与提高产品质量,在严、细、实上下功夫,做好产品设计和生产,才能研制出一流的航天产品。

 

作者简介

张玉林,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员、“风云二号”系列03 09星扫描辐射计副主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