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改革赋能促攻坚  凝心聚力绘新篇
作者: 张运林            发布时间:2025-11-11 15:24:32

扫一扫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擘画科技体制改革蓝图,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院党组工作要求,以党建为引领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改革发展的“红色引擎”,聚焦“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以“学习-谋划-落实”三维工作法推动改革走深走实,在科研攻坚、人才培育、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一条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

筑牢思想根基,凝聚改革共识。所党委坚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构建“1+5+N”学习体系: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依托党支部“三会一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专题读书班、专家辅导报告、基层调研座谈等五大形式,开展多层次、全覆盖学习研讨。所党委创新“领学+研讨+调研”模式,先后组织专题学习会11次,深入科研一线开展“改革攻坚”专题调研10余场,召开全所研究员专题研讨会2次,形成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战略路线图。通过“学习-研讨-转化”闭环机制,将全会精神转化为“党建引领科研”的具体实践,全所职工“科技报国”的思想自觉显著增强,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筑牢思想根基。

创新组织模式,打造科研新高地。立足湖泊和流域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系统整合与优化学科方向,实施“3+4”学科布局,重点突破全球变化与湖泊生态系统响应、湖库治理修复与清洁水资源保障、流域绿色发展与水安全协同三大主攻方向,培育湖泊流域智慧监测与AI大模型等四大新兴前沿领域。以体系化建制化协同攻关需求为导向,基于“强基础、补短板、促交叉”原则,创新建立“1+N”科研组织体系,由首席科学家领衔,组建跨学科协作攻关团队,建立“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柔性协作机制。改革科研项目申报管理办法,实施重大任务“揭榜挂帅”制,建立科研贡献度的团队考核评价体系。以数字研究所建设为契机,紧密结合AI新技术,建设项目-人才-平台的协同管理平台,为科研攻关和管理优化赋能。同时加强重大任务选题凝练,深入挖掘国家需求,2025年5-8月,所领导带队赴苏皖湘赣滇等地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落实1000万以上横向白名单项目3个。

坚持引育并举,构筑人才发展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所党委将人才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构建“引育用稳”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建立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定“引才伯乐奖”,推行“以才引才”“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制度;持续优化“青年科学家小组”、青年研究员和青年副研究员制度,畅通优秀青年人员职称晋升绿色通道,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作为资源环境领域体量偏小的研究所,2020年以来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A类项目6项,B类和海外优青项目6项。通过党建引领下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为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开放生态。研究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为构建“内生外联”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注入了制度保障与内生动力,有效促进了对外开放交流与国际合作。近年来,地湖所首创“全国湖泊论坛”“湖泊流域水安全暑期培训班”等品牌活动,不断开拓学术交流与科学传播的前沿阵地。依托中国科学院国际交流计划(PIFI)杰出团队项目,与全球顶尖科学家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以东非大湖与城市生态研究站为前沿平台,“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成效显著,与坦桑尼亚共同组建了水环境保护与水生资源管理联合实验室,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了“一带一路”生态水文学国际合作培训班,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

传承科学家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作为“中国地理学的摇篮”,地湖所85年发展历程中始终贯穿着“党建引领、创新为民”的红色基因。老一辈科学家“为国分忧、解民之急”的优良传统与新时代“创新为民、科技报国”的科学家精神一脉相承。所党委通过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立“周立三科技攻关突击队”、开设“一所一人一事”“榜样的力量”专栏,开展多样化科学家精神宣传活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研实践,厚植“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勇于担当”的创新文化土壤,构筑地湖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南京地湖所党委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科研改革,聚焦科研组织、科技评价、薪酬制度等方面深层次、根本性问题,以打造国家湖泊流域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凝练重大科技任务,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新征程中展现“地湖担当”,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地湖力量”!

(作者系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党委书记)

张运林在科研管理骨干党性修养培训班上作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