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讲好攻坚故事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作者: 赵宇彤            发布时间:2025-09-15 14:21:39

扫一扫阅读


“攻坚”专栏报道的长春光机所4米碳化硅反射镜研制团队

2024年10月起,《中国科学报》开设“攻坚: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专栏,聚焦新时代中国科学院人在抢占科技制高点中涌现出的青春建功、不负使命的动人故事。在采写过程中,中国科学报社的青年新闻工作者备受鼓舞,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近日,在报社举办的2025五四青年成长沙龙活动中,围绕“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鼓与呼——从‘攻坚’系列报道感悟青春使命”主题,报社党委书记赵彦和报社青年团员展开交流讨论,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凝聚起蓬勃的青春力量。

感悟:年轻人有自己的使命担当

“对每个人来说,精神力量都至关重要。一个人没有精神追求就容易被他人左右。”赵彦结合自己在中央党校的学习经历进行分享,强调年轻人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年轻一代有自己的使命担当”。

赵彦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离子体物理学家李建刚为例,向团员青年进一步诠释了上述观点。在绝大多数会议和活动中,李建刚总是背着一个朴素的双肩包,低调分享最新的科研进展。“没有物质的攀比,科研成果是他最大的追求。每一个能在各自领域深耕数十年的科学家,都有着坚定的精神信念,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焦虑、放弃。”

这份求真唯实、“坐得住冷板凳”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也在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中得到了传承。

“攻坚”专栏涌现出许多新时代中国科学院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动人故事。无论是高能所拉索团队“敢想、敢干、敢当”的“海子山精神”,还是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建设中孕育的新“326精神”……新时期青年科研人才扛起攻坚克难的旗帜,为科学家精神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

对报社青年团员戚金葆而言,“攻坚”专栏让他更加深刻感受到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他从系列报道中提炼出“创新、团结、实干、坚守、奉献”等高频关键词。“每次听到老一辈科学家故事总让我备受鼓舞,也让我不断反思不足,用这些精神品质严格要求自己,磨炼百折不挠、乐观向前的精神。”

在上述关键词外,报社青年团员朱献东也分享了“热爱”的重要性。“在‘攻坚’系列报道中,我深刻感受到勇气和热爱的力量。对青年人来说,尽管面对很多难题,也遭遇过困惑和质疑,但热爱与信念会陪伴我们坚定前行。”他结合工作体会说道。

记录:打破科学家精神的刻板印象

会上,青年代表、采访中心首席记者倪思洁围绕“攻坚”系列报道的采写经历,畅谈心得体会。

“‘攻坚’专栏聚焦中国科学院一批有显著性重大成果的团队,依托重大成果挖掘科研团队在抢占科技制高点中诞生的科学家精神,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报道。”她强调不仅要讲好科研团队的攻关故事,也要从中提炼出团队精神。“这极大考验记者的业务能力,不仅要做好报道,还要深入思考不同团队、不同项目的精神内涵。”

倪思洁表示,在“攻坚”系列报道中,她格外关注三个方面。

首先是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必须明确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当科学研究成为一门职业,难免会出现以利益和市场为导向的科研行为,而新闻工作者要做的就是通过“攻坚”系列报道让年轻人看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魅力。

其次是要弄清楚弘扬的科学家精神到底是什么、新时代需要怎样的科学家精神。在专栏创办之初,倪思洁反复思考,明确“我们的报道不应该赞美苦难”。她强调,长期以来,科学报道多聚焦于科学家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强化其奉献精神,“这导致社会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认为只有吃苦才是敬业,于是出现许多‘没苦硬吃’的极端情况”。作为科学报道从业者,“应当从不同方面诠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最后,如何兼顾不同科研团队的个性以展现科学家精神的共性?倪思洁表示,记者要以“接地气”的态度凝练不同科研团队的个性故事,“既要弘扬科学家精神,也要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对此,赵彦表示赞同。“新闻单位要回归本真,书写真实的情感和感受。”他表示,在媒体融合时代,应当积极探索文字报道与视频传播结合的方式,为讲好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注入时代力量。

传承:身体力行践行科学家精神

活动中,不少青年团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攻坚’系列报道中,我深刻感受到科学精神之美、协同之美。”报社青年团员孟凌霄表示。在与老一辈科学家和青年科研人员沟通中,她深刻体会到科研人员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并不是为了个人名誉,而是真正感受到国家需求后的主动选择,‘国家需要我,我能做,我一定要做好’。”孟凌霄表示,这样的态度让她深刻理解了青年人的时代使命。

同时,作为新闻从业者,孟凌霄感触颇深:“这些青年科研人员的努力让我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科学家精神不局限于少数人,是每个人都可以靠近和学习的力量,是这个时代真实的精神风貌。”

报社青年团员徐畅认为:“每个科技工作者背后的故事都让我感到特别实在,科研的价值不一定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一些冷门领域也能有所作为。”她结合近期的柑橘“艾滋病”主题直播表示,“田间地头藏着不少科学问题,年轻人与其焦虑,不如把手头的小事做好、做到极致,也会取得自己的成果。”

此外,科学家精神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价值的实现不在于岗位高低,而在于是否怀揣信念、脚踏实地、敢于突破。”报社青年团员王京鹏表示,作为报社后勤工作一分子,他坚持将小我融入大我,秉持专业精神,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用细节成就卓越。“科学家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教导我们在平凡的每一天里保持热爱、不忘担当。”

“年轻人的眼光要放长远,不要只计较一时得失,要踏踏实实把每一份工作做好。”赵彦最后总结道。

(作者系中国科学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