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来自基层党组织的报道】武汉植物园: 党建领航科技  书写绿色答卷
作者: 郝丽  唐琳            发布时间:2025-07-10 10:29:06

扫一扫阅读


流域生态安全科技先锋团队在广东韶关开展科考

1954年,北京建筑工地上诞生了我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将“敢为人先”的精神火种播撒至全国,成为各个时代青年投身国家建设的精神标杆。

正如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党委书记尚纳新所言:“每个时代都有站出来的可靠年轻人,为这个时代贡献力量。”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武汉植物园党委以党建为舵,扬起科技先锋团队的风帆,让党旗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续写青年突击队的时代传奇。

党建领航 先锋团队应运而生

“十四五”以来,为深入推进“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行动”专项工作,武汉植物园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物种保育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党建引领科研攻坚”主线,组建7支特色鲜明的科技先锋团队,形成党建与科研同频共振的创新格局,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党建引领,指明方向,攻坚克难。2022年,面对境外疫情蔓延的严峻挑战,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驻非工作组逆向而行,成为中国科学院首个重启驻外工作的海外科教中心。武汉植物园党委为其授予“心系祖国 科技报国——驻非工作组”旗帜,以党建赋能海外科研。同年7月,陈封怀青藏高原科考突击队成立,武汉植物园主任、党委委员王青锋在西藏雅尼国家湿地生态站现场授旗,并结合水生植物科考任务讲专题党课,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研攻关的精神动力,激励队员在“亚洲水塔”筑牢生态保护科技防线。

党建引领,聚焦主责主业,抢占科技制高点。围绕植物科学前沿与生态文明建设、农业转型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等国家重大需求,武汉植物园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子设计育种植物资源利用、生态修复方面的关键技术,努力抢占特色经济作物、水生植物、非洲重要资源植物国家引种基地领域科技制高点。

2022年9月,经各科研业务党支部酝酿,武汉植物园党委精准布局 4 支科技先锋团队,即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生态安全、水环境保护、迁地保护科技先锋团队以及一支特色经济作物乡村振兴青年突击队,以“国家队”的使命担当向科学高峰发起冲锋。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打造高素质团队。在团队组建中,武汉植物园党委突出党建引领的“选将”标准。一方面,选拔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党支部书记担任负责人,确保科研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另一方面,以党员为核心、青年科研骨干为主体,通过党组织凝聚力激发“1+1>2”的协同效应,为科研攻坚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技术精湛、作风务实的先锋队伍。

精神铸魂 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让科技先锋团队的大旗高高飘扬,武汉植物园党委通过多元举措厚植精神根基,为青年人才成长搭建平台,激发创新活力。

为了让老科学家精神可触可感、入脑入心,武汉植物园党委深挖科学家精神富矿,精心打造沉浸式传承场景。举办“科学报国 传承有我”专场活动,邀请陈封怀之子陈贻竹研究员讲述父辈辗转南京、武汉、广州建设植物园的艰辛历程,展现陈封怀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与奉献品格;2021年起开展“报国讲坛——讲述身边科学家故事”系列活动,13位老中青科学家先后登上讲坛,分享科研路上的坚守与感悟,让“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光彩。打造武汉植物园“薪火传承 筑梦科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举办“老科学家文献展”,整理老科学家精神事迹,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将历史手稿、科研影像转化为鲜活的教育资源。

深度融合 攻坚成果亮点纷呈

武汉植物园党委将政治建设贯穿科研全过程,引导科技先锋团队队员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完善科技管理机制,团队在高风险、高难度的前瞻性研究中勇挑重担,形成“党建强、科研强”的良性循环。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驻非工作组在肯尼亚深耕细作,出版《肯尼亚植物志》,推广农业技术,培养高层次人才,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典范;陈封怀青藏高原科考突击队多次深入青藏高原,为高原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先锋团队建立森林监测样地,构建区域监测网络,提升中国植物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流域生态安全科技先锋团队针对三峡工程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种保育库区珍稀植物,保障国家重大工程生态安全;水环境保护科技先锋团队助力“莲经济”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农旅融合新业态;迁地保护科技先锋团队建成国内最大水生植物资源圃,构建全球亚热带植物资源保育高地;特色经济作物乡村振兴青年突击队传承三代猕猴桃科研精神,推动“东红”“金艳”等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研发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助力乡村产业升级。

(作者郝丽系中国科学报社实习生,唐琳系《科苑党建》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