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之文土壤检测用碘化钠晶体探测器攻坚突击队: “晶”准测量每一寸土地
作者: 袁兰英 发布时间:2025-04-15 15:03:27
|
殷之文土壤检测用碘化钠晶体探测器攻坚突击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殷之文毕生致力于功能陶瓷和晶体材料科学研究,是我国无机功能材料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时,殷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科研不仅是对真理的追求,更是服务国家的体现。”
殷先生创新研发功能晶体,推动“中国牌”无机闪烁晶体走向国际大科学工程。在开展研究和思考问题时,他常教导后辈要具备“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方式。在锗酸铋(BGO)晶体研发工作中,他正是运用这种思路攻克了BGO晶体辐照损伤的难题,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为传承弘扬殷先生爱国奉献、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励科技人员勇担历史重任、为国攻坚克难,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面向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任务紧急攻关需求,第一时间成立殷之文土壤检测用碘化钠晶体探测器攻坚突击队。突击队由两个中心、7个课题组组成,拥有队员30人,其中党员17人。
突击队目标明确,即聚焦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攻克并解决土壤检测装备用大尺寸碘化钠晶体和伽马射线能谱仪探测器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保障实现我国土壤快速检测用关键晶体材料和器件的自主可控。
突击队成立之初,作为队员的我们就深知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传承先贤志,担当时代任。这是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应尽的职责。
殷先生一直强调,科研要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要并驾齐驱。我们秉承殷先生的科研精神,凭借深厚的学科积累,协同创新、攻坚克难,半年左右就突破了关键技术,成功交付样件。那段时间,队员们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里,技术讨论通常持续到深夜,累了就在沙发上休息。当看到项目取得进展后,队员们的疲惫烟消云散。
记得有一次,一个技术瓶颈让大家一筹莫展。在技术研讨会上,我们试着用殷先生“逆向思维、横向拓展”的研究思路分析问题、充分讨论,最终找到了突破口,成功解决了技术难题。就像殷先生曾说的:“科研就像爬山,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有勇气和决心征服它。”
突击队采用“两总制”管理模式,党委书记任总指挥,负责整体规划和协调;青年专家任总工程师,负责技术把关和进度把控;党支部书记负责做好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每两周组织一次攻关进展研讨会,每季度举办一次成果汇报会和感悟分享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经验、探讨难题。
为了更好地攻克技术难关,党支部邀请重大项目负责人分享经验、资深科学家开展讲座。每次听完讲座,队员们就像加满了油,干劲十足。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队员们始终坚持团结互助。就像殷先生所说:“科研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集体的事。”
上海硅酸盐所党委高度重视突击队攻关工作,在所层面举行了突击队授旗仪式,队员们领任务、签承诺、接队旗、亮誓言,提振“为国请战”的精气神,积极营造“钢多气更多”的创新生态。研究所还为突击队设立“红旗基金”,专门用于支持攻关任务。队员们纷纷表示:“有了组织的支持,心里更有底了。”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层面,党支部组织开展“攻关我来说”主题党日、“讲纪律 促攻坚”分享会,评选“攻坚突击示范岗”,表彰在制备、加工、封装、表征一线默默付出的队员。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个人的认可,提升了团队凝聚力,还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其中,一位科研骨干在项目中得到迅速成长,成为课题组负责人;唯一一位非党员攻关小组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他提出的“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的请求,成为积极发挥“两个作用”的缩影。
在突击队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碘化钠晶体尺寸和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达国际先进水平。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强大动能的体现。
殷先生曾说:“科研的道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攀登。”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我们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每个人都心怀信念,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一路披荆斩棘。“我们不仅是在做科研,更是在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成为全体队员的共识。
未来,我们将继续传承殷先生的科学家精神,保持锐意进取的态度,攻克更多难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系上海硅酸盐所高级工程师、殷之文土壤检测用碘化钠晶体探测器攻坚突击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