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营火青年”推动学生思政工作提质增效
作者: 丁建文 通讯员顾晶晶            发布时间:2025-04-15 14:25:20

扫一扫阅读


“营火杯”动物实验技能大赛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大思政”协同育人理念,创建“营火青年”思政品牌,有效构建起思政工作新模式,引领学生铸就信仰之魂、夯实思想之基、担当创新之责、激发奋进之力。

抓好顶层设计

构建高质量“大思政”工作体系

压紧压实思政工作责任。营养与健康所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学习研讨我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在所期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精神,每年两次专题研讨学生思政工作,形成党政领导主抓、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搭建思政工作机制联通平台,召开全所学生思政工作会议,多部门多群体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在探讨中提升工作方法,形成人人参与思政、助力思政的工作局面。

打造协同育人工作队伍。研究所注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导师队伍,将思政工作纳入导师培训内容,设立“研究生培育贡献奖” ,强化导师全面育人意识。配齐建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推出“明德启智”辅导员工作室并获国科大授牌支持,搭建平台促进兼职辅导员开展经验交流。采取设立党委书记学生工作特别助理、选派优秀学生骨干到科研党支部兼任青年支委等一系列措施,有效促进学生自我教育。通过汇聚导师、兼职辅导员、学生骨干三支队伍的“正能量”,推动提升协同育人“大格局”。

改组优化学生党团组织。对于新生入学后面临的角色转变不适应、科研方式不适应、管理模式不适应等实际现状,在新生党团组织实行“由管理学生向发展学生转变、由事务管理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工作模式,聚焦新上海人迅速融入新平台环境、新科苑人强化科研价值理念、新科技工作者快速提升科研素养等方面开展独具特色的党群活动,努力为学生群体构筑实践参与机制、打造朋辈教育体系、搭建互助激励平台,激发学生群体活力。

抓好品牌载体

深化学生思政教育内涵

营养与健康所党委坚持以“营火青年”思政品牌为抓手,多维度统筹推进主题教育、组织建设、科研创新、典型选树、调研实践五位一体的育人工作。

坚定学生科研报国信念。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各环节,设立青年主题月,以新中国成立、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及五四运动105周年等重大节点为抓手,加大理论学习力度;把握学生成长重要节点,形成“青年主题活动+主题团日”教育模式,每半年开展大型青年主题活动,每季度开展主题团日,宣贯院党组工作要求,激励青年学生为科技创新挺膺担当。

积极赋能学生科技创新。研究所聚焦“重大慢病防控与老龄健康促进”国家需求,坚持学术融智,将扩宽青年学生在衰老和慢病防控学术领域视野、提升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作为思政教育主攻目标之一。例如,发挥研究生“优秀作品赏评日”学术品牌作用,组织国科大基础医学及长三角地区生命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进一步拓展所内学生视野;跨上海科技、医疗系统主办“营火杯”动物实验技能大赛,促进青年学生切磋技能,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意识;积极选送学生参加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创新成果入围决赛并荣获全国优胜奖;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团委联合举办医研青年交流沙龙,促成双方3个科研需求成功对接落地,搭建医研跨界交流与协同创新阵地;举办“SINH青年Ted说”,搭建研究生群体说科研、谈梦想的新舞台。近年来,研究所16名青年学生入选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未来人才计划(科技攻关新星)并获支持。

注重调研发挥实践育人作用。所党委坚持在“通、聚、实”上做文章。一是渠道筑基促沟通,建好用好所领导和学生之间的互通平台,每年定期开展“党委书记面对面”“所长接待日”,围绕学生成长、科研攻关、难点热点等答疑解惑,强化学生与研究所间的沟通力度,深入调研学生所思所想所需。二是组织牵引聚人心,通过倾听青年学生的真实诉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思想引领载体,组建青年学生类别的年轻干部理论学习示范小组,分管所领导作为指导老师对口联系;组织前往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参观访学,聚焦国家需求与“卡脖子”问题、岗位奋斗和科研创新等,感悟科研青年的理想担当,以星星之“营火”带动形成青年大学习的“燎原”之势。三是行动固本重实践,在分析“90后”学生群体特点后,注重将红色基因融入铸魂育人实践,用好红色资源,每年开展“有使命感的”体验式教育培训,先后组织青年学生百余人次前往江西井冈山、青海原子城、河南兰考,增强青年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始终把青年学生凝聚在党的理想信念旗帜之下,凝聚在科技创新的价值追求中,不断提升思政工作铸魂育人实效。

营造和谐氛围

积极培育奋进文化

聚焦精神引领,强化思政教育针对性。营养与健康所党委坚持“双管齐下”。一方面,建好用好“薪火赓续·守护健康”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通过挖掘制作岳阳路320号大院老一辈科学家事迹短片、举办相关主题“世界读书日”、开展青年Citywalk等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用“看得见”的身边榜样强化青年学生脑海中“能实现”的抢占科技制高点信念。另一方面,加大优秀青年学生评优荐优和典型选树,2024年研究所100余人获得党团口和国科大颁发的各类荣誉奖项;大力宣传研究所优秀青年事迹,推出青年自编自导自演的先进典型宣传片《正青春》。

聚焦学生需求,凸显思政教育服务性。围绕青年多元化需求,群团组织联合开展各类活动。面对毕业生求职需求,成立所友会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学生走进生物医药企业开阔眼界;在实现青年个人社会价值方面,发挥学生科普特长,引导他们为上海市徐汇区部分学校、爱心寒(暑)托班讲科普课程,受到相关单位的好评;关注“90后”对文化的个性化需求,创设“午肆手工工坊”,组织20余场活动,500余名青年感受瓷刻、绒花、掐丝珐琅等非遗的独特魅力,体会传统技艺与科研工作异曲同工的匠心和创新。研究所通过将成长需求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价值导向的内在契合,进一步帮助他们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

聚焦心理健康,提升思政教育精准性。面对学生科研工作强度高、心理压力大的情况,主动建立健全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例如,研究生处每年对全体研究生进行心理普测,充分利用院内外专业力量提供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主动营造宽松和谐氛围,给予临近毕业求职的学生更多理解和支持;结合新生入学组织专题心理讲座、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加强师生交流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增强思政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作者丁建文系营养与健康所党委办公室主任,顾晶晶系营养与健康所党委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