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扎根边疆 薪火相传 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作者: 李宏伟 发布时间:2025-2-20 14:16:44
|
李宏伟在中国科学院2024年党办主任培训班科学家精神讲堂上作报告
1938年,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前身)成立。作为我国植物学、植物化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昆明植物所几代植物学科技工作者始终坚持“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秉承“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的所训,扎根边疆、接续奋斗,勇攀科学高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和生物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铸就红色引擎 促进科技创新
昆明植物所始终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将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昆明植物所研究员蔡希陶等人自力更生,为国家发展天然橡胶积极投身橡胶宜林地考察,为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奠定重要基础。
为摸清植物家底,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等人历时45年编研《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建立我国植物“户口簿”。同时主编的《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等专著,为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持续利用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
如今,昆明植物所已建成全球第二、亚洲最大的“种子诺亚方舟”——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有力支撑和促进了野生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2001年,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云南省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着力研发一批植物新药,为满足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作出重要贡献。
依托植物化学与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植物多样性与特色经济作物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昆明植物所扎实推进体系化建制化科研团队建设,突出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科研工作,自筹经费1500万元自主部署3项重点任务,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通过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任务,多措并举推进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初步建成人才集聚高地,基础研究水平保持在本领域全球前列。
现在,我们的科研平台布局日趋完善,国家级野外台站实现突破,宏观生态领域平台、面向国家安全和产业需求的平台网建成。创新和支撑平台保藏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成效显著,种质资源库保存野生植物种子达11602种,占中国种子植物总数的34%;植物标本馆馆藏量超过168万份,位居国内第二;天然产物大数据中心正在建设,现已保存单体化合物11546个、植物提取物5403份;昆明植物园收集保存活体植物10406种(含品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并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传承科学家精神 激发科研活力
昆明植物所自成立以来,集聚了胡先、严楚江、汪发缵、唐进、陈封怀、陈焕镛、匡可任、王启无、郑万钧、俞德浚、张英伯、蒋英、蔡希陶等中国植物学先驱,涌现出吴征镒、周俊、孙汉董、郝小江、孙航等杰出植物学家,他们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迸发出时代的光芒。
为更好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我们成立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设立中国首个植物学专业奖项——吴征镒植物学奖,大力发扬吴征镒严谨治学、无私奉献和执着探索的科学家精神。
昆明植物所建成中国科学院“草木寻梦·献身科学”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开设网上展馆,整合资源、发挥合力,把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抢占科技制高点全过程,积极培育凝练攻坚精神。
我们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成立3个临时党支部,在所内成立4个以老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昆明植物所以党建为引领,高擎科学家精神旗帜,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中攻坚克难,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当先锋、作表率,以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圆满完成科考科研任务,展现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新时代新征程,昆明植物所将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需求,立足中国西南,辐射东南亚和喜马拉雅,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推动学科深度交叉,提升战略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收集与保存、发掘与利用的完整创新链集成能力,建成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战略生物资源储备库、植物天然化合物库、成果产业孵化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知识传播基地,成为特色鲜明、研究卓越、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研究机构,肩负起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新时代重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
(作者系昆明植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