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光机所:薪火相传志报国 集智攻坚勇担当
作者: 孙传东 发布时间:2025-2-20 14:16:44
|
孙传东领学党的二十大报告
第一次成功拍摄月球背面影像,第一次实现1米分辨率对地观测,第一次直播“奋斗者”号万米深潜,第一次获得75阿秒的光脉冲……“快”不仅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一直以来的学科特色,更是研究所在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新征程中的主题词。
因核而生,六秩追光。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的岁月,亦是西安光机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集智攻关、砥砺创新,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深海科考等作出突出贡献的辉煌历程,是几代西光人艰苦创业、只争朝夕的精神传承。
听党话 跟党走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为保障“两弹一星”研制任务对光测设备的需要,1962 年,西安光机所应运而生,已近花甲之年的龚祖同奉命“西迁”。
面对西方的技术封锁,龚祖同率领老一辈西光人白手起家,研制的高速摄影机为“两弹一星”任务提供了关键测试技术与设备,引领我国高速摄影研究跻身国际前列。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西安光机所形成了以“听党话、跟党走”“祖国的需要为我们的方向”为内核的“西光精神”。西光人始终把国家需求放在首位,把能否解决国家问题作为科技贡献的衡量标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确保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
作为党委书记,我一直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和基层治理的新模式,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引领,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西安光机所的优良传统,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促进科研工作的强大动能。聚焦发展难题,与所领导班子成员系统谋划、同题共答;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组织全所开展大讨论;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成立攻坚队、突击队,进行“战前动员”,全力做好保障,引导支持各党支部和党员将“两个作用”发挥在科研一线;探索建设基层党群阵地、打通党建融入科技创新的“最前一站”“最后一米”等举措。所党委在潜移默化中将“国家队”“国家人”的使命担当转为科技报国的内在动力,通过党建工作进一步厚植西光人一心向党的家国情怀,为新时代做好科技创新工作赋能、增信、添力。
坚持自主创新
时代在变化,科研方向和承担的任务在变化,但自主创新的理念和基点始终如初。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当年建立西安光机所的必要,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推动研究所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上世纪60年代,西安光机所创造了国内高速摄影的奇迹,开启了我国耐辐射光学玻璃、光纤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围绕我国地下核试验需要,十几年如一日,研制出多种变像管高速摄影机,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光电工程技术,光机式高速摄影频率从每秒几十帧到2000万帧,变像管高速摄影时间分辨率从微秒级到皮秒级,实现了跨越式突破。
上世纪 90年代,我们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我国超快光学和超快诊断研究至“飞秒”量级;在航空航天光学遥感技术研究领域,突破了长焦距高分辨率CCD相机多项关键技术,创新干涉成像光谱技术,率先实现米级分辨率空间对地观测;在光电精密测量与跟踪技术研究方面,以自主创新技术引领我国军用光电技术多个方向的发展。
随后,西安光机所成功跻身航天领域并成为我国航天光学载荷研制骨干单位,成功探索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西光所模式”,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进程。
重大局 重集体 重奉献
西安光机所党委围绕科研热情激发、科研范式创新、科研精神彰显、科研风采展现、科研要素协同等,持续深入挖掘“西光精神”内涵,选树表彰先进典型。用新一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西光故事”,外树形象、内聚人心,为研究所科技创新工作营造和谐、凝聚、创新、活力的文化氛围。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西安光机所将不忘初心,继续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身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建设一支敢打能赢的科研队伍,营造团结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未来,我们只争朝夕、锐意进取,鼓足干劲、攻坚克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
(作者系西安光机所党委书记、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