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地所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利用党支部:将党旗插在科考路上
作者: 汪沐阳 发布时间:2025-2-20 14:16:44
|
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利用党支部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利用党支部现有党员37人,其中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8人,平均年龄40岁。
近年来,在新疆生地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的理念、方式、路径,聚焦干旱区荒漠植物保育、抗逆分子机理解析、基因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研究,开展理论创新突破、技术平台建立、生产实际应用全产业链条集成研发,充分发挥“两个作用”,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2022年,党支部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四强”标兵党支部。
强化政治引领 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建与科研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组织全体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聚焦主责主业
将党旗插在科考路上
新疆拥有我国最大的荒漠区及特有生物物种和资源,被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列为生物多样性保育重点区域。党支部聚焦所在研究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坚持把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作为检验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重要标杆,先后承担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和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相关任务,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
针对党支部党员“半年在科考路上”的现状,党支部传承“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在野外科考队成立临时党小组,结合科研任务成立大漠鲲鹏突击队,带领科考队定期开展学习,将党的理论政策贯彻到科考工作中。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科考一线亮身份、当先锋、树旗帜、作表率,全力推动科研任务顺利开展,让党旗在科考路上高高飘扬。
党支部致力于全方位保育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出“一库两园”构想,保障干旱区生物资源安全和绿色发展。积极推动构建立足新疆、面向中亚、辐射全球干旱区的国家植物园建设;新建干旱区种质资源库,开展优异抗逆植物资源调查、采集和特殊抗逆种质资源保育,已在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中收集样本量6.78万份。党支部科研人员关于沙漠苔藓齿肋赤藓极端生存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期刊《创新》。
党支部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把引进和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作为中心工作,引育符合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要求的专业人才7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首席科学家1名、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3名;1人获自治区突出贡献奖,3人获“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获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称号,6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团队获评2023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
牢记初心使命 践行社会担当
党支部坚持践行“科技为民、科普惠民”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在科研领域的独特优势,组建科普志愿服务队,策划了一系列科普及研学活动,参与“百会万人下基层”活动,在新疆10余个县市开展科普宣讲20余场;举办“荒漠植物”大型科普摄影展,参观人数上万;科普文章入选2018年度、2019年度“科学大院”十佳科普文章;参加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讲坛,入围最受欢迎精彩演讲TOP20;涌现出一批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党支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倡导“爱心一元捐”活动,配合自治区红十字会开展白血病儿童救助;结对帮扶南疆困难家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和田地区恰尔巴格村开展“羊肚菌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项目,帮助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支部将持续推动党建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同向发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能征惯战、团结向上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抢占干旱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制高点,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
(作者系新疆生地所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利用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