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所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沿着钱学森先生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
作者: 李文皓 发布时间:2025-2-20 14:16:44
|
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
钱学森先生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特别是在航天与导弹技术领域,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他提出了一系列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他的思想和精神至今仍对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是钱学森先生回国后创建的第一个科研机构,他将其定位为“长远和基本研究的单位,重点放在完全了解一个问题的机理”。在力学所的科研文化中,“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的专业和使命”一直是核心纲领。钱学森先生的学生、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郑哲敏院士曾回忆钱学森先生对他影响很深的几段话:“任何一件事,都要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中来考虑、来观察。”“当你决定从事某项研究前,先要下个决心,一定要做‘出汗’的工作,不要做那些华而不实的工作。只要国家需要,就要努力去完成。”
从事任何重大项目的研究,必然会有个人的牺牲,也必然会有风险。钱学森先生在纪念郭永怀牺牲20周年时说:“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热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自私者的藏身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
2018年,力学所以重大任务为牵引,主动创新组织形式,围绕项目研究需求,整合优势科研力量,组建起一支多学科、跨部门的科技攻关突击队,承担中国科学院A 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中“临近空间中高层科学探测平台技术”研究项目。2021年,为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对青年骨干的引领和培养,力学所党委将弘扬科学家精神与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紧密结合,在科技攻关突击队基础上成立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我非常荣幸成为突击队队长。
突击队的选题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技术。在研究所长期而深厚的基础力学研究底座上,我们实践了一条从跨学科基础研究到集成验证的道路。突击队成立以来的1000多个日夜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戈壁山中,在绵阳风洞群的实验室里,我们沿着钱学森、郭永怀等前辈的足迹,携手全国各行业团队协同攻关。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成为我们与其他团队沟通的桥梁,成为凝聚共识、激发潜能、促进创新的强大助力。
外场试验时常会遇到意料之外的状况,每个环节上的一个小决定都有可能影响飞行的成败。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钱学森系统控制论成为我们的指导,帮助我们摸清复杂系统中的各种临界值。以前遭遇失败时,我们时常感到迷茫和不安;现在则比较坦然,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3年来,突击队自主研发的“鸣镝”系列临近空间宽域飞行器成功完成5类9次飞行实验,实现了国内首次临近空间投放高速飞行器实验、国际首次宽域飞行器返场实验等;通过概念、技术与集成等多种形式创新,突破多项宽域飞行关键技术,在国内首创“临空投放”模式,前瞻性地探索了宽域化飞行和可重复使用技术,为攻克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全速域适应性难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和关键支撑,使我国在未来具备临近空间自由进出和开展宽域飞行相关科学实验的能力。2023年,突击队入选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攻关突击队。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坚守一个月、一年没有多难,难的是像老科学家们一样坚守一辈子,在面对每一个选择时始终以这一准则要求自己。突击队成立以来,我们失去了尊敬的郑哲敏先生、吴承康先生和白以龙先生,他们的一生是对科学家精神最生动的诠释,留下了永恒的烙印。
20年来,我每天都从研究所主楼里的院士墙下走过,从初见时的敬畏,到目送他们中有些人离去。我们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于国家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成于国家繁荣富强之时,享受着国家和平与繁荣带来的庇护。当前,面对核心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和突破挑战,深刻感受到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我们依然保持着年轻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热血,又增添了中年人面对突发险境、意外之难的坦然,我们誓要在科技战场上用实际行动抢占科技制高点,献上我们践行科学家精神的诚挚答卷。
(作者系力学所正高级工程师、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