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下的中国科学院发展
作者: 王扬宗 发布时间:2025-2-20 14:2:56
|
南京地湖所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主题活动
崇高的定位 伟大的使命
1949年春夏之交,在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程中,组建新的国家科学院的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科学院的筹建工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迅速启动。
1949年7月13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上宣布,“不久的将来必须成立为人民所有的科学院”,并号召全国科学工作者参加科学院的筹划工作。7月18日,全体大会讨论并通过了“科代会”向全国政协会议提出的设立国家科学院的议案。该议案的主要内容是设立国家科学院,统筹及领导全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事业,使与生产及科学教育密切配合。科学院并负责审议及奖励全国科学创作、著作及发明。科学院为适应特种需要,得设立各种研究机构。此种研究机构发展至相当阶段时,为与生产取得进一步之配合,得成立独立机构。
1949年9月中旬,钱三强、丁瓒等起草《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草拟了科学院的宗旨和任务,设计了包括院部组织和主要研究所的蓝图。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正式任命郭沫若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和副院长。10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郭沫若颁发“中国科学院”铜质印信。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宣告成立。中国科学院的建立是中国现代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改革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引领带动的重要作用。
国家科学院是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各国科学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研究院迟至1928年才成立,次年又成立了北平研究院。但这两个研究院规模不大,发展缓慢,未能充分发挥国家最高学术机关的应有作用。
中国科学院从建院伊始就肩负着“统筹及领导全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事业”的重大使命。在1956年制定和启动实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一新中国的科学蓝图时,中国科学院被党中央赋予了“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的重任和“全国的学术领导和重点研究中心”的崇高定位。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党中央明确“中国科学院是国家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全国自然科学的综合研究中心”。1994年10月,江泽民同志为纪念中国科学院建院45周年题词:“努力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成为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江泽民同志的指示为世纪之交中国科学院的重新定位指明了方向。
1995年,党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科学院党组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精神,于1997年底向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1998年2月4日,江泽民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求中国科学院“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
1998年6月9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汇报提纲》提出中国科学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的基本任务是形成和保持强大的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加速最新科技知识的传播,全面推进知识和技术转移,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技咨询,建设和保持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队伍,不断加强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建设。
经过知识创新工程和“率先行动”计划20余年的实践,《中国科学院章程》进一步明确,中国科学院是中央人民政府设立的综合性国家科研机构,是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是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接续奋进的自立自强之路
75年来,中国科学院从建院初期的艰难创业,到成为引领全国科技界向科学进军的“火车头”;从“文革”遭受摧残,到迎来“科学的春天”;从改革开放探索的全面实践,到世纪之交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再到2014年以来的“率先行动”计划,几代中国科学院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不断创新,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谱写了奋进的华章。
中国科学院是在整合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和其他研究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的。建院后短短五六年间,中国科学院凝聚海内外优秀科学家,迅速建立了几十个研究机构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开始招收研究生,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很好地奠定了全院发展的基础。
1956年,党中央提出“要用极大的力量来加强中国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中国科学院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一抓“尖端”、二抓“重大”、三抓“基本”,建立了一批新的研究机构,开辟了一系列新的学科领域,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学科布局,在“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和科学技术许多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引领我国当代科学技术实现第一次跨越发展。
“文革”期间,中国科学院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全院干部、职工怀着对科学真理的热爱和对祖国的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坚守岗位、坚持研究,终于渡尽劫波,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77年至1978 年,中国科学院召开院工作会议,部署了一系列恢复科研秩序的重大举措,参与组织和筹备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全国科学大会,在科技界和知识界的拨乱反正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同时,中国科学院重建新建了大批研究机构,事业规模很快得到较大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中国科学院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办院方针,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并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如设立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建设开放实验室、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确立全员聘用合同制、建立院士制度、创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启动跨世纪人才工程“百人计划”等,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
世纪之交,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科学院锐意进取,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于1998年启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凝练科技目标,调整科技布局结构,深入改革管理体制,大力加强科研条件建设,促进内外开放联合,积极培育创新文化,通过实施人才系统工程,凝聚和造就了一大批科技领军和拔尖人才。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的科研条件和园区面貌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科学院进入了建院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我国科技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提出了“四个率先”的要求,即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为贯彻落实“四个率先”要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科学院制订了《“率先行动”计划》,作为统揽全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2014年8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率先行动”计划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提出“三个面向”的要求。
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要求中国科学院“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当前,中国科学院将抢占科技制高点作为新时期统领全院改革创新发展各项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指出:“我们将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持续调整优化定位和布局,打造一支勇于担当、能打硬仗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产出一批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解决一批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引领作用。”
党的领导是事业发展的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科学院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科学院的根本特点。建院75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院党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科技发展路线和方针,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不断开拓进取,忠实履行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使命。这里仅以中国科学院党组在“两弹一星”研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略作说明。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党中央做出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决策,要求中国科学院发挥“火车头”的带动引领作用。1956年以后,中央调集一批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到中国科学院工作,组成强有力的院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极大地加强了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力量。
1956年春,张劲夫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裴丽生任党组副书记、秘书长,杜润生任副秘书长、党组成员。在组织领导“两弹一星”相关任务时,张劲夫总负责,裴丽生抓安排落实,杜润生组织领导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院属研究所也从中央和地方调配了一批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领导能力较强的党政干部,担任所党委书记、党员副所长等重要职务。重大任务和工程均成立临时党委等组织,一般由承担任务的主要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直接负责,进行具体的领导和协调,下属党支部等起保障监督作用,这样构成了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有关国防科研工作的党政指挥系统。
经过多年探索,中国科学院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院所领导体制,即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围绕研究所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中国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相信中国科学院党组和党员干部定能不辱使命,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率先引领作用。
(作者系国科大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