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与梅并作十分春
作者: 顾菲菲 许平 发布时间:2025-2-20 11:8:24
|
朱兆良在图书馆查阅资料
朱兆良在澳大利亚田间开展试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是我国土壤氮素研究领域的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数十年来,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作出了突出贡献,培养了一支科研实力过硬的人才队伍,赢得了科技界的广泛认同,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是大家公认的“大先生”。
躬耕热土 求索报国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朱兆良乐土。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儿时的经历使他从小就厚植了朴素的家国情怀。
1938年9月,刚上小学的朱兆良被迫学习日语,后又看到父亲遭到日本人伤害,年幼的他懵懂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挨打。
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朱兆良报考了青岛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化工科,后进入山东大学农艺系、化学系学习。大学毕业后,朱兆良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
于天仁和李庆逵两位启蒙老师对朱兆良的影响很大,使他了解到国内外许多著名土壤学家都是学化学的,化学知识在土壤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在老师们的教诲下,朱兆良把对化学理论的爱好与土壤研究及农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朱兆良一生时刻谨记青年时代科技报国的理想和师辈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在研究领域里独立探究、深耕细作。他秉持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坚定为国家建设和农业生产服务,既坚持任务带学科,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又未雨绸缪,推动学科跨越发展。他的科研人生,正是把科技成果应用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融入实现民族复兴实践的生动写照。
建言资政 心系人民
朱兆良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中国农工民主党领导岗位上担当作为,在人民政协平台上赤诚奉献。
朱兆良围绕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村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现代轮作休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问题提出高质量建言,多次代表农工党中央发言,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建议被吸纳转化为国家有关政策举措。其中,他有关农业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引发环境污染问题的建议,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得到体现。
朱兆良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建立亲密无间的工作关系。在他的带领下,农工党江苏省委员会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他积极落实农工党中央部署的社会服务工作,率队深入基层,赢得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普遍赞誉。
在多年参政议政工作中,朱兆良始终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凭借极高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打心底把建言献策作为报效祖国的重要方式。
授业解惑 潜心育苗
朱兆良育人方法独特、自成体系。“他穿着朴素没有架子,对知识不断追求,学识渊博,令我敬佩爱戴。”朱兆良课题组成员蔡贵信说。
朱兆良第一个硕士研究生陈德立回忆,朱兆良科研思路清晰、创新能力强,亲自建立并修订研究目录卡片近千张。每次走进他的办公室,总能看到他在读文献、做卡片,有什么不会直接问他就可以,大家都称他为“数据库”。
南京土壤所原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张绍林曾写道:“先生会亲自实践后转交给助手独立负责,再从旁指导促其成长,在工作思路及方法上大胆放手,充分激发助手的主观能动性。”
朱兆良爱生如己,对学生坦诚以待。他的学生熊正琴清楚记得,自己出于个人原因选择到外单位工作,朱兆良完全尊重和支持其个人选择,还克服不便,亲自参加她的研究生毕业答辩会,给予后辈最大的鼓励。
虚怀若谷 淡泊名利
朱兆良品格高洁、廉洁自律,曾多次婉拒建立院士工作站的提议,回绝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企业的资助。他从不与外人提及自己的职务,平日里也不挑剔食物,时常教导学生太多的物质没意义。生活的低标准与科学的高要求、生活的随意简单与科学的严谨治学形成鲜明对比,映衬出朱兆良超脱豁达的品性。
“朱先生淡泊名利,从不做兼职,但受邀担任新成立的重点实验室学术顾问时却未有半点迟疑,给予了我们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莫大的支持与鼓励。”熊正琴说。
朱兆良的长女朱竞回忆起全家在江苏省泗阳县的那段时间,朱兆良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努力融入当地百姓生活,做了许多从前没做过的事情,如加固河堤、盖房子、帮生产队查账、做公社宣传队副队长、到山东郯城调研,还和夫人一起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尽其所能地接济村民。
朱兆良严于律己,在学术方面总是予人玫瑰。他谋划建立封丘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并表示“是为后人准备的”。他甘为人梯,尤其注重为晚辈搭建出国进修的平台。上世纪80年代初,他毫不犹豫地把去澳大利亚的机会让给了年轻的蔡贵信。
朱兆良认为,作为老师,培养学生学术良知和独立人格比传授知识本身更重要。只要不出差,他每天都会准时到班,以身作则告诉学生做学问要珍惜时间。
“在选择导师时,朱先生说自己岁数大了,精力有限,不能直接指导我们的研究,对现今研究内容的深度了解不如年轻人,‘他们更掌握些前沿的研究’。”学生王连峰回忆道。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朱兆良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一名求实的建言者、一位慈爱的老师和谦和的长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朱兆良是一座丰碑,让后来人永远敬仰。
(作者顾菲菲系南京土壤所人事处业务主管,许平系南京土壤所纪委副书记、监督与审计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