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方爷爷”陈宝钦
作者: 通讯员 徐子梁 发布时间:2025-02-19 16:38:01
|
陈宝钦作科普报告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始终坚守初心,一直从事半导体光掩模制造与光刻技术研究,勤奋踏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他在平凡岗位上屡创佳绩,著作等身、誉满学林;82岁的他甘当“科学播种机”,至今仍活跃在科普讲台,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魔方爷爷”。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陈宝钦。
以勤补拙的“笨学生”
1942年,陈宝钦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从小便对自然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初中时,他曾参照科普杂志《知识就是力量》,制作出能收听电台的“矿石收音机”。与优秀的动手能力相比,他的学习表现并不突出,他形容自己“反应慢、记性差,还不如286处理器”。
想要超越别人,唯有笨鸟先飞。陈宝钦在自家猪圈上的小阁楼里勤学苦读,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福州高级中学。1960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开创者之一黄昆。
进入大学后,从未接触过的图形、符号、公式,让陈宝钦感到十分吃力,甚至产生过退学回家种地的念头。在同学的鼓励下,他重拾信心,坚持每天下课后将课堂上潦草的记录整理成字迹工整、图文并茂的笔记,并将这些笔记随身携带,随时翻读。大学期间的勤奋学习,为陈宝钦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8年,陈宝钦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从此开启了与微光刻技术的“长相厮守”。
初心不改的“勤杂工”
陈宝钦说:“我经历了许多‘最’,最脏、最苦、最累、最危险的事都经历过。其中,我认为最有意思也最有意义的,是干了一辈子半导体微光刻技术。”
早期的光刻掩模制造非常简陋,依靠手术刀、钢板尺、铜版纸、红漆、黑漆、普通照相机等设备,手工制作光刻掩模版。在外人看来,这项工作就是给别人“打杂”。陈宝钦却觉得,国家离不开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离不开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离不开芯片制造,而微光刻技术是芯片制造的关键技术。因此,从事微光刻技术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凭着这份初心,陈宝钦埋头钻研微光刻技术,一干就是50年。其间,他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以及多项由北京市和中国科学院颁发的科技类奖项;先后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集成电路产业全书》等十余部著作撰稿,主持起草制定《微电子学微光刻技术术语》等多项微光刻技术国家标准,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
讳疾忌医的“拼命三郎”
陈宝钦不常去医院,不是因为身体健康,而是因为工作忘我,经常顾不上自己的身体。
有一次,微电子所引进了一台新型设备,由于个别部件体积过大,只能拆卸后通过超净线密封门。别人有顾虑不敢拆,陈宝钦就亲自上手操作。操作时,他不慎从椅子上摔下来,摔得颈椎、腰椎生疼,尤其是尾椎疼得厉害。但考虑到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和试运行工作都非常重要,不能马虎,更不能耽误,他拒绝了同事送他去医院的好意,忍痛坚持工作。直到所有工作完成,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他的尾椎骨粉碎性骨折后已自行固化。医生十分惊讶:“尾椎摔成这样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陈宝钦淡淡地说:“因为忙,分不开身,坚持一下,后来也就不疼了。”
事必躬亲的“工作狂”
陈宝钦喜欢自己动手,大到科研设备安装,小到打扫卫生,只要自己能做就绝不安排给他人。
有位日本工程师曾这样问陈宝钦:“同样是从日本进口的电子束光刻设备,别的单位经常找我们维修,你们为什么不找?”陈宝钦回答:“日常小问题我们自己能解决,不麻烦你们那么远过来。”
不仅工程设备,日常网络、电脑等安装和维修,甚至学生工位的安装调试,陈宝钦都会参与。有一次,他因为穿着蓝大褂躺在地上安装工位,被一个刚报到的研究生误以为是工人。
因为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陈宝钦还差点“失踪”。有一年春节,陈宝钦为了赶制一批电子束光刻实验芯片,一直工作到大年初一凌晨。出大门时,他同保安互道新春快乐。到家后,为了不打扰已经休息的家人,他轻手轻脚进入楼上的书房休息。清晨起床的家人发现他没在卧室,立刻到所里找他,却从保安那里得知他已经离开单位很久了。遍寻无果后,家人最终选择了报警。这时,陈宝钦回来上班了,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和蔼可亲的“魔方爷爷”
2007年退休后,陈宝钦明确了自己新的定位——“科学播种机”。他在全国各地开展了数百场义务科普讲座,内容包括微电子知识、科学实验,甚至培养钻研精神的魔方教学,深受学生们欢迎,收获了数以万计的小粉丝,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魔方爷爷”。
有一次,陈宝钦刚结束讲座,一名小朋友跑到讲台前,拉着他的手跳着说:“陈爷爷,我是您的‘铁粉’!”当天晚上,这名小朋友的妈妈在家长微信群里写道:“孩子回家后很激动,因为今天微电子所的陈爷爷给他们上课。孩子说,现在到处都离不开微电子技术,国家缺人才,他要听陈爷爷的,好好学习,将来学好微电子技术,做好接班人!”
在讲座中,陈宝钦时刻不忘向听众传递科学家精神。他说:“登山中,能登顶的总是极少数,大部分人或为后勤、或为助手,默默地为登顶工作作奉献。我觉得,‘做嫁衣’没什么不好,干不了大事,多干点小事,也是作贡献。最怕的是老想着干大事,都争着做大事,结果大事做不成,小事又不愿干,终将一事无成。”一位大学生听完陈宝钦的讲座后,在微博中写道:“陈老师从事的研究是服务性质的,他丝毫没有觉得地位低,而是兢兢业业坚守这个领域,甘为他人登顶攀峰‘做嫁衣’,这种精神令我折服!”
陈宝钦就这样在年轻人心中播下了科学种子,他相信这些种子终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系微电子所党委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