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洪朝生青年突击队:胸怀大型低温梦 坚守科技报国情
作者: 谢秀娟            发布时间:2024-2-28 9:26:43

扫一扫阅读


中国科学院院士洪朝生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低温物理和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低温制冷技术和装备“无基础、无技术、无人才、无条件”的情况下,洪朝生回国组建了国内第一个低温物理实验室,带领青年科技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于1956年在国内率先实现氢的液化。1959年用自行研制的氢预冷的氦液化器在国内首次产生液氦,实现了我国低温制冷技术和装备“零”的突破,为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作出了贡献。

20多年前,我进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作为后辈,我第一次见到洪先生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班时,竟然没认出他来。当得知自己见到的就是本学科的泰斗时,我激动不已,内心十分震撼。洪先生生活特别朴素且平易近人,十分爱惜青年人才,他曾说过,“我的办公室大门永远向年轻人打开,大家可以随时来找我”。低温实验室科研氛围浓厚,实验是大家共同的爱好,突破是彼此分享的喜悦。这种求真务实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人生选择,使原本想去企业工作的我,回国后选择留所继续开展科研工作。

在洪先生开拓的低温事业基础上,我国低温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努力,在小型制冷机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但在以氢、氦液化为代表的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方面,我国仍面临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发展缓慢且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洪先生晚年非常关注这一方向的发展,殷切希望我国尽快发展出独立自主的大型低温制冷技术。

2010年,理化所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研制”,经过5年奋战,研制成功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万瓦级液氢温区低温制冷设备。在研制过程中,洪先生一直关心项目进展,90多岁的他多次提出要去调试现场所在的廊坊基地看看,但因年事已高未能成行。

2015年起,我所在的理化所低温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团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向更低温度发起挑战。这项任务并不容易,但我们内心坚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我们责无旁贷。我们知道,大型低温制冷装备是洪先生和几代中国低温人的梦想,现在使命落到我们这代人肩上,我们要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勇敢面对难题和挑战,把科技报国的初心落到行动中。

为加快大型低温设备科技攻关,2021年5月,理化所成立洪朝生青年突击队,我被任命为突击队队长。在洪先生淡泊名利、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团结协作、报国为民精神的鼓舞下,面对党组织赋予的重任,每名突击队队员都努力将小我融入到团队中,大家拧成一股绳,为实现我国大型低温制冷关键装备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打造集“科研创新、工程实施和应用转化”于一体的低温人才和技术高地共同努力。

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首次自主研制液氦、超流氦温区的大型低温制冷机,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会在系统集成与调试阶段暴露出来。在向更低温度、更大制冷量和更优异系统性能迈进的过程中,团队的力量显得愈发重要。

突击队依托党支部,突出思想引领,贯行“以党建促科研”的宗旨。作为突击队队长和党支部书记,我与研究中心行政班子密切配合,带领党支部和突击队的同志们,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奋力攻坚、聚力突破。中心主任亲自挂帅、首席科学家带病工作,拼搏奋斗的精神鼓舞着每个人。疫情期间,大家长期驻守廊坊调试现场,有的年轻党员骨干为了项目调整婚期、孕期,研究生党员纷纷请缨参与夜班值班。我们在理化所廊坊园区建立了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了“纪念洪朝生院士诞辰101周年”等一系列主题党日活动。

在老科学家精神的激励下,党员在科技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相继打造了廊坊、中山等大型低温研究与生产制造基地,使我国成为继林德、法液空之后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制造的世界“第三极”。

2021年,80L/h氦液化器(250W@4.5K氦制冷机)成功示范应用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加速器超导磁体测试平台。同年,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拟构建全国产化液氢制取—储运—加氢—安全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链,带动我国氢液化—储运装备、加氢站等产业跨越式发展。目前,我们正在向“千瓦级示范、万瓦级攻关”项目发起新的挑战,保障国家在氦资源安全、航空航天、大科学工程等领域的战略需求。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们将继承发扬洪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把个人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实践中,为推动我国低温事业发展不懈努力、砥砺前行。

(作者系理化所研究员、洪朝生青年突击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