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读书是一件需要下“笨功夫”的事
作者: 刘俊来            发布时间:2022-8-7 1:56:52

扫一扫阅读


阅读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像呼吸一样。阅读能为工作提供不竭动力,也能有效提升生活质量。

科学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以出版高水平科技类学术著作著称,有“三高三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我自1997年进入科学出版社工作以来,先后在学术出版、教育出版、图书销售、出版管理等多个岗位上工作锻炼。为了满足工作需要,我每日坚持阅读,读书成为了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深感读书是一件需要下“笨功夫”的事。

为什么要读书

4月23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发来贺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贺信中的三句话,每一句都在回答“为什么要读书”,读懂了贺信,就理解了读书的重要意义。为了倡导更多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已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种阅读活动蓬勃开展,今年“世界读书日”更是举办了首届全民阅读大会。

怎么读书

对此,我总结了18个字:技术好、定角色、挤时间、记笔记、勤练笔、有“四不”。

读书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读书是一门技术,有精读、泛读、略读、速读、快读、背诵等很多方法。介绍读书方法的书很多,大体上分为国外引进和国内原创两种。

国外引进的介绍读书方法的书,从技术方面论述比较多,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我国古圣先贤留下来的读书方法、读书箴言、读书心得等,主要以个体经验的方式呈现。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找到最适合的读书方法。

我的读书方法是,第一遍用正常速度读,每分钟300字,每小时可以读2万字,这样每周花五六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一本10万余字的小书。读的时候随手做标记、记录感想,重要内容则抄在读书笔记上。有的书需要读第二遍,多数时候只看做过标记的部分就可以,这样可以兼顾读书的速度和效率。

读书要先确定自己的角色。对于编辑角度而言,我把读书角色分为四种:编辑角色、审阅者角色、“学生”角色、普通读者角色。

编辑读书要谨防角色错位。编辑角色、审阅者角色是专业读者的角色,研究者也属于此类。以编辑角色读书,态度应该非常严肃,因为这是一种工作状态;以审阅者角色读书,必须有负责精神,读完后要能够对一本书的价值和质量等作出客观判断,体现专业能力;“学生”角色因强烈的求知需求而产生,因此以“学生”角色读书,应该保持谦虚心态,尽量多地吸收书中的知识,学习作者的智慧;普通读者最为常见,读书体验与读者的年龄、阅历等因素有关,个体差异很大。

读书时间要靠“挤”。我的读书时间主要在“路上”挤。平时上下班,地铁运行一个小时,全部用来读书,一周就是5个小时。出差去火车站大约2个小时,其中一半时间可用来读书,往返就是2个小时。公休时间是读书的黄金时间,除去必要的休息、锻炼、外出等,一个周末至少有10个小时可以读书。

记笔记是个好办法。记笔记可以帮助理解、促进记忆,是最笨也是最好的读书方法,能有效克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记读书笔记也是记录自己读书时的理解和感悟。每个人读书时都会产生灵感,这些灵感稍纵即逝,记下来就能为今后所用,没记下来往往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多读书也要勤练笔。“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写不分家,只要读得够多,会写是水到渠成的。绝大多数能写出好文章的人,必是读书多的人。勤练笔,是巩固读书效果最扎实的方法。

为什么手不释卷?因为读书是增长知识和智慧双重财富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路径。为什么热爱写作?因为写作是一个人创造未知世界最便捷、对环境依赖最少的路径。为什么喜欢写诗?因为写诗是以最纯最真最浪漫的形式呈现个性、抒发情感的路径。

读书“四不”。一是读书不要有强烈偏好,读书像吃饭,要有“好胃口”不“挑食”,任何领域都有经典好书,不应人为设置障碍,把好书挡在身外;二是读书不问有用无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三是不要拿读不进去当理由,读书如行路,有上坡有下坡,有坦途有坎坷,只要做到内心不抗拒,一定能渐入佳境;四是不要以忙做挡箭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读什么书

当今社会,文字能力越来越重要。文字能力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广度、思考深度、逻辑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心胸和情怀。人的智力和悟性固然有差异,只要把读书的“笨功夫”下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就一定能在文字能力上体现出来。

政治理论书籍的阅读。政治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看待和思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还能够帮助我们从错综复杂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中发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抓住关键问题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学习政治理论,首先是要阅读理论书籍。为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可以将理论书籍与业务文件等学习资料搜集到一起,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其次就是参加各级党组织的学习活动,听专家辅导、领导讲党课,与同志们交流学习体会,都能增强学习理论书籍的效果。第三是用好“学习强国”平台,理论书籍和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可读可听可看,受外在条件约束少。

业务书籍的阅读。业务知识是胜任岗位要求的基础。例如,在科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的都是各专业的硕士博士,到了编辑岗位上才开始接触编辑出版知识,而编辑业务又是一门杂学,必须不断学习。图书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制质量四个方面,原来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只是对应内容质量的一小部分,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制质量的每一项都对应着很多的专业知识,需要不断学习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

管理书籍的阅读。管理行为渗透在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之中,管理能力对于工作和生活都非常重要。这类书很好看,读起来往往比较轻松,只要多看多读,面对错综复杂的具体问题时心里就不会太发慌。

古文经典书籍的阅读。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文中汲取智慧,对于提升人的能力和素质十分重要。古文的精炼和古人的智慧能够给我们很多启迪,读古文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功效。

从甲骨、竹简、丝帛、纸张,到现在的电子屏幕,信息传送越来越便捷,但准确描述一件事情所需的字符数也在不断增加。阅读者必须花更多时间阅读这些字符,如果阅读效率的提升跟不上字符增长的速度,就有可能造成知识传递效率的下降。

引进图书的阅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改革开放需要国际视野,想做到知己知彼、了解外国文化,读引进版图书是重要路径,特别是西方的哲学、管理学、科学技术、艺术、宗教类等图书,都应该纳入我们的读书范围。

主题阅读。当接到一项新任务、面临一个新课题时,主题阅读往往非常有效。如果接到一项不熟悉的新任务,我会开启为期一周的主题阅读,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圆满完成任务。一是从网上下载三四十篇相关的学术论文,二是读一两本相关的经典书籍,三是从媒体上查阅几个相关的成功案例,四是咨询一两位业内专家。

读书之妙

读书有妙处,少读妙处不易得,多读妙处有很多。

读书“十用”。读书有广泛的“大用”,我曾总结为十个方面:读书是成本最低的学习方式;读书可以降低人对物质的依赖;读书可以让人生丰满、让思想丰盈;读书可以提高培养出知书达理孩子的概率;以书会友,读书更容易交到真朋友;读书可以使人更容易与自己和解;读书可以提供多个解释世界的角度和维度;读书更容易让人面向未来;读书可以使人生从量变跃升到质变;读书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抚慰心灵。

读书“六永”。读书可以永葆青春,我曾总结为“六永”:读书使人永不知足,从一本老书牵出一本新书,从一本新书带出一本老书,纵横交错,读者不知不觉地被引着去探索;读书使人永不自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都比不上书外有书,书比人长久,遇到书就遇到未知;读书使人永不知停,阅读有自激励作用,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想读,慢慢地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读书使人永不知倦,一旦产生读书兴趣,就会手不释卷,读书还可以温柔的方式化解疲劳;读书使人永不颓废,知识快速更迭,读书可以使人以最丰富最饱满最鲜活的姿态激情澎湃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读书使人永不回头,一旦走上热爱阅读之路,便永无止境,只能走向更广更深更高更强。

不经意间的“灵光乍现”。书一经读完,就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知识会自链接、自组织,当真正遇到问题或疑难杂症时,这些经过重新组织和链接的知识会以“灵光乍现”的方式迸发出来,变成新的想法、思路、主意、办法、妙招。这种“灵光乍现”反映出一个人积累的隐性知识,是对读者常年坚持阅读的最大回馈。隐性知识在知识管理领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机构也是重要的财富。

阅读如此美好,让我们在每天忙碌的工作和生活的间歇里、在时间碎片的夹缝中,宁静地徜徉书海,在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作者系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